《植物激素调节》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植物的向性运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结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加以运用;2.通过生长素发现的经典实验分析,掌握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运输特点,结合农业生产加以运用;3.掌握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过好实验关,重点放在生长素的发现及其生理作用;顶端优势及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学难点]生长素的发现及探究生长素功能的经典实验的变形设计[教学方法]抓重点、破难点,以主干知识盘活本节内容。[教学内容]主干是:生长素发现(产生)→运输→作用及特点→应用1.植物的向性运动和生长素的发现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3.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其他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合成和主要生理作用 注意:1。胚芽鞘的两个部位和向光弯曲的的三个含义(1)两个部位:尖端是指顶端 1mm 范围内:既是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又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尖端以下是生长部位(或弯曲部位)。(2)向光弯曲的三点含义:生长素在尖端有横向运输的能力; 生长素在尖端有极性运输的能力; 生长素作用机理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2.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影响因素及生态学意义影响因素 (1)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2)地球引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3)遗传因素;生态意义(1)植物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生长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2)根的向地性生长使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物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这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典例分析[例 1]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如图 6 表示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 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选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应当是 ( )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 浓度 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 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 浓度 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 浓度 解析:利用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植物杂草,利用了不同植物对同一浓度生长素溶液的敏感性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作用敏感;图中a、b、c 三点浓度的含义分别为:作物 A 的最适生长浓度、促抑转换点浓度、作物 B 的最适生长浓度。由图可知,在 b→c 可作为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