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免费 今年罗胖演讲后,有这么一句话流传开来:“年轻人看罗振宇和老年人吃权健,本质是一样的。” 昨晚,腾讯专栏曾发布媒体人孙旭阳的一篇指出: 从 20XX 年起算,罗振宇自称要进行 20 次的系列跨年演讲,刚刚讲完第 4 次。然而,他已经开始承受比往年多得多的质疑声音。 去年底,“保健品帝国”权健被媒体公开揭批,亦重新引发公众对直销、传销的关注。恰在此时,罗振宇和吴晓波早年代言 P2P 产品“贝米钱包”的陈年旧事被翻出来。 罗、吴二人分别于 20XX 年和 20XX 年代言过贝米钱包,并都推出过与该产品联名的定制礼品,分别是书籍套装和“20XX 贺年版吴酒套装”。 20XX 年 7 月,贝米钱包爆雷,不少读者和其它一些自媒体读者因此受害,但向罗振宇们的申诉却都石沉大海。所有曾打过广告的人此时都集体沉默。 给知识付费“粉丝”打 P2P 广告,并不合适 经过两年进展,知识付费概念变得司空见惯,而它最大的问题也出现出来:效果难以量化,导致满意度不高,复购率低,商业模式的延续变得艰难。 得到刚推出时的旗舰产品一年后改为免费,日常打开率似乎只有十几个百分点。在针对青年人的产品遭遇增长瓶颈后,得到的对策是推出“少年得到”,挤入其实已经非常拥挤的 K12 赛道。 一直以来,知识付费“先驱”们自身过得也不算特别舒坦。不管是当时接下 P2P 广告时体量尚小,还是现在顾及社会影响不方便提及此事,站在罗振宇、吴晓波们的角度看,似乎都是情有可原。 但是,考虑到知识付费对其一部分核心“粉丝”的特别影响力,这一举动又显得非常不合适。 很多人把罗振宇、吴晓波们奉为“精神教主”,而正是对这部分缺乏分辨能力的新奇人卖 P2P ,加上类“精神控制”的加成,明显超越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几乎是注定要造就购买者的人生悲剧。 当初那些“校园贷”“套路贷”的新闻出来,每一条都看得人直发抖。航通社读者们多数也许长期浸泡在丰富的资讯环境里,具备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而恰好是那些涉世不深,没有社会经验的人,越是不应该骗的,反而越容易上钩。 爆雷的 P2P 毁掉了一部分人的贪欲梦想,更是赚走了另一些人的救命钱、血汗钱。那些学生、青年人抠牙缝省下来的钱,你怎么忍心去骗呢? 哪怕说这个用户群是大数据筛选出来的,难道就可以免责?更不用说,在有口碑的公众号和知识付费产品中,依靠平台声誉捆绑背书,正是属于“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性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