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1.1 国内外讨论现状19 世纪末期以前,封建地主、资本家等均以其拥有的库存多少作为衡量财宝的重要指标,库存即是财宝。而在 19 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由于生产过剩二造成库存过剩,从而引起恐慌,库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影响企业的投资、扩张,企业的进展受到库存过剩的束缚,这时,库存再也不是财宝,而是企业的坟墓,企业也从此意识到了库存管理的重要性。随后,众多的企业都加强了对订购量的管理,初期库存管理的模型相对简单,并做了许多假设。随着对库存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动态特性的一面,这个阶段,有必要在库存控制中引入统计学和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电子计算机出现了,原来对库存进行分析和控制均采纳手工操作,工作量太大,影响了效率,现在借助计算机,一方面计算处理的速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进展出许多综合的比较复杂的库存控制策略[1]。另一方面,在仿真技术的讨论领域,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自动控制领域普遍采纳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方法讨论控制系统动态过程。为了法律规范术语与译名,1979 年在烟台进行的全国系统仿真学术会议上建议将“simulation”译为“仿真”[2]。80 年代后期,特别是近十几年数字技术的进展使仿真技术本身及其应用领域大大扩展了,计算机仿真在应用领域、仿真对象、仿真框架、仿真目的及仿真软件等方面都发生了十分重大的转变[3]。这种转变十分明显地说明:计算机仿真已进入一个崭新的进展阶段,它的重要性与特别功效已越来越突出。如:1)在应用领域方面,已有航空、航天领域转向制造业。1991 年美国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列出了 90 年代影响美国国家繁荣与安全的 21 项关键技术,建模与仿真为其中之一[3],而仿真的应用领域排在第一位的是制造业;2)在被仿真的系统方面,已由重点是对连续系统仿真转向对离散时间系统的仿真;3)在对仿真基本框架中三个步骤(建模、仿真实验、结果分析)的重视程度方面,已由重视仿真实验转向重视建模及仿真结果分析;4)在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方面,已由强调并重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转向强调与重视与图形技术及面对对象技术相结合;5)在仿真环境方面,已由集中式仿真转向分布式仿真;6)在仿真软件方面,已由开发仿真语言转向讨论开发一体化仿真软件系统(或称一体化仿真环境)。在仿真的对象及目的方面,已由讨论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扩展为讨论系统的各种特性,包括动力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