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法人或其他组织是否应为消费者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老师 年 级 分 校 提 纲一、厘清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范围..............................1二、从立法和实践上探寻消费者的主体范围....................2(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前后的变迁...................2(二)《消费者群益保护法》立法过程中的博弈.............3(三)从《产品质量法》窥探消费者范围...................4三、域外经验:界定消费者概念...............................5四、争鸣的出路:在消费者中排除法人或其他组织..............6(一)事实争议:《消法》第二条的用意...................6(二)理论探讨:单位能不能成为消费者...................61、从《消法》立法宗旨的角度.........................72、从《消法》内容的角度.............................73、从法律后果的角度.................................84、法人或其他组织能不能进行生活消费.................8小 结....................................................8参考文献..................................................9法人或其他组织是否应为消费者【内容摘要】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仅仅在第2 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并未对消费者的概念进行界定,这导致实务中难以推断单位是否为消费者。本文首先厘清几个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回顾和分析我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方面模糊不清的状况及其给实践带来的不确定性。针对这种状况,文章对域外的立法模式进行考察,提出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在《消法》中界定消费者概念。并继续思考应该如何界定的问题,即应否将法人或其他组织界定为消费者的问题。文章对学界中对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两种态度进行比较与反思,最终认为消费者概念应当将法人或其他组织排除在外。【关键词】法人或其他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界定一、厘清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范围在很多立法中、学者的论文或著作中对“单位”、“组织”、“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运用比较随意,有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概念混乱。“单位”其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用词其产生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为了前后的延续性,现行的立法也有沿用“单位”一词的现象存在。但是,“单位”很被当成一个标准的法律上的概念,而是更接近于生活的一般用词现在也很难找到对“单位”一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