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1940 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 — — 兼 谈 地 主 、 农 民 与 土 地 革 命 「内容提要」江西、福建是 1930 年代中国南方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从当时各种调查材料提供的数据综合看,这一地区地主、富农占地约 30%,贫雇农占地约 20%.就更大规模的东南地区而言,该数据也有相当的代表性。上述数据显示东南地区土地占有不如许多历史着作描绘的那样畸形从东南农村农民生存状况看,普遍的贫困意味着农村确已酝酿着爆发革命的条件,但在什么情况下发生革命,在什么地方形成革命中心,并不一定必定和当地的土地占有状况相联系,也不能单纯用贫困加以解说。苏维埃革命形成的关键在于中共对农村的历史性介入,是特别社会政治态势下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土地占有/东南/苏区/土地革命/江西/福建 1930 年代,江西、福建等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土地革命运动,并形成中国最有影响的苏维埃区域——中央苏区。关于当时中国东南地区尤其是江西、福建的土地占有状况,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几十年来有关这一问题已有不少讨论成果问世。但由于对资料挖掘、利用、分析的限制,具体、细致的说明尚嫌不足,一些着述对土地占有状况及土地革命成因的描述陈陈相因,缺乏实证性的史实支撑。国外相关论着则由于史料的缺乏及建构体系的冲动导致太过浓烈的假想特征。早在 1970 年代前后,国外已有学者提出,地主、富农占地比例应在 50%左右。1980 年代末以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此作出较为客观和深化的讨论,章有义提出地主、富农占地的实际比例应在 50%—60%;郭德宏认为 1949 年前地主、富农占地应在 50%左右;乌廷玉则将这一比例定位于 28%—50%;乌廷玉则将这一比例定位于 28%—50%。此后,不少着作对华北地区土地分散状况有所涉及。张佩国认为,江南地区“土地占有的集中化是不存在的”。总体上看,这一问题的讨论呈不断深化的趋势。但这些讨论中,从全国范围着眼多,论证也相对细致,而具体的区域讨论则尚欠充分,对各地区土地占有状况的具体了解还远远不够。同时要澄清这一长期影响中国农村土地关系推断的重大问题,对众多互为对立的材料的全面引证、分析、清理也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 关于土地革命成因,当人们习惯地将地主、富农占地比例加以夸大的时候,实际上就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即土地革命的可能和土地集中程度是成正比的。国外一些学者如杜赞奇等某种程度注意到了这一推断与历史事实间的距离,其“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