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双减”工作的感悟与思考“双减”,是 2025 年中国教育的关键词,很多人说“双减”可谓“高速路 上大拐弯”。进入新年,我们依旧困惑:大拐弯后,家长该如何应对?《家庭 教育促进法》又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学校正在或将要发生什么变化? “中考 分流到职业教育”的焦虑,如何消解?中国教育会在“双减”的影响又将走向 何处?双减看似“高速路上大拐弯”,其实是促进教育的回归;《家庭教育促 进法》的本质是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教育目标并不是“减负”,不是简单的 做减法,而是让孩子“学会自主”,只有让孩子自主学习,才能回归教育的本 来面目。有人认为中高考指挥棒还在,双减能有什么用?难道取消了中高考就 皆大高兴了吗?不会!新的评价方式只会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不可能等到所有 绿灯都亮起才通行。01“双减”是教育的回归,目标是让孩子“学会自主”有人开玩笑说,双减是“高速路上大拐弯”,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以往越 来越激烈的教育军备,已经让抢跑、内卷、鸡血变成了常态,而“大拐弯”的 目的正是为了回到教育目标的轨道,也就是回到“人之为人”的本质。换句话 说,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成为人,而不是工具。工业时代的标志就是大规模 流水线生产,这种生产模式也给学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们把孩子也当作产 品来生产,生产出的“特等品”进入北大清华,分数不太高的就进入不同等级 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行业。实际上,我们在用生产工具的方式来培育人。而知识时代来临,唤醒了 “人之为人”的意识。假如继续把孩子当工具, 那么他就有可能被机器所替代。而“人”的特性是,他可以适应各种变化,面 对困难、挑战时,会有足够的底气、自信和能力系统去制造问题解决方案。只 有重视了 “人”,才有可能不被机器淘汰,和机器合作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双减”就是一根撬动的杠杆,促进教育目标回归原来的轨道。这个目标 并不是“减负”,而是让孩子“学会自主”。只有让孩子自主学习,才有可能 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自己,这也就是教育的本意所在。当一个人没有学会自主,不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时,到了 35 岁、40 岁,依 然只能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目标,那么就始终面临着危机。而我们只有学会 把“自主”这件事交到孩子手里,才是真正帮助孩子适应未来的生活。假如再 根据家长或老师的成长路径和成才标准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告诉他哪些工作稳 定、哪些技能是必须的,是行不通的。请问,我们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