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心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全文)在过去几十年中,科学和医疗领域的显著变革导致了心血管疾病死亡 率的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风险人群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进展所推动 的。此外,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挽救生命的药物治疗也加剧了这些 趋势。然而,这些趋势现在开始停滞,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着心血管风险因 素的增加,包括超重和肥胖、2 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最近的数据表明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最近常常可以听到或 看到我们周围的有些人天然发生心肌梗死、卒中或猝死。其中大部分心肌 梗死、卒中和猝死是可以避开和预防的。为了改善大众心血管健康状况, 需要进行治疗模式的转变。本文将简单介绍心血管疾病零级预防、一级预 防和二级预防。1 零级预防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丧生的年轻男性进行的 防尸检讨论发现,冠状动脉中存在可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引发了人 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在儿童时期开始的担忧[1-3]。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讨论继续揭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决定因素。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 Bogalusa 心脏讨论对2~39 岁尸检进行了评估,发现每个个体都有 主动脉脂肪条纹的证据,2~15 岁的儿童中有一半的冠状动脉有脂肪条纹 [4]。血清胆固醇、体重指数(BMI)和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鉴于这些发现,心血管疾病防应该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此外, 由于遗传和环境对风险的影响,识别和估量终生风险可能对预防心脏病产 生最 大的潜在影响。一旦出现超重和肥胖、2 型糖尿病、久坐行为和不健 康饮食等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个人就不太可能 扭转根深蒂固的不良健康行为和随后的有害下游心血管影响。随着时间的 推移,不受控制的危险因素会导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进展, 然后可能表现为心肌梗死或中风。其中许多危险因素也会导致其他心血管 和心脏代谢疾病,如心力衰竭、心房颤抖、堵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假如及早识别和治疗这些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很 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5]。风险因素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在整个生命过 程中是分级的和连续的;减少风险因素的累积暴露仍然是实现健康长寿的 最有效途径。零级预防是对心血管病风险因素的预防,1978 年托马•斯特拉瑟 (Toma Strasser 等[6]提出了零级预防的概念,提倡需要在年轻人早期采 取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