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剂与炎症性肠病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讨论进展(全文)摘要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剂的应用改善了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预后,但其引 起机会性感染的风险不容忽视。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国家, 讨论显示 IBD 患者 HBV 感染率高于健康对比者,而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 剂的应用可能会增加 HBV 携带者病毒再激活的风险。本文主要讨论不同 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剂对 HBV 再激活的机制和风险,分析其对 HBV 疫苗 的影响,总结国内外指南对 IBD 患者接受生物制剂治疗时 HBV 感染筛查 和治疗的建议,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生物制剂治疗背景下慢性 HBV 感染 的认识。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病因尚未明确的 免疫相关的慢性肠道疾病。随着对 IBD 认识的提高,IBD 药物治疗进入生 物制剂 和 小 分 子 制 剂 治 疗 时 代 。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a(tumor necrosis factor- a,TNF- c)抑制剂是最早被应用于 IBD 治疗的生物制剂,也是 IBD 治疗中 应用最广泛的生物制剂。近年来,针对 IBD 不同靶点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 制剂开始应用于临床,目前经验较多的包括整合素 o4 P7 抑制剂、白细胞 介素(interleukinIL)-12/IL-23 抑制剂和 Janus 激酶(Janus kinase, JAK) 抑制剂等。随着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剂的广泛使用,IBD 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但 真实世界和临床试验讨论提示,药物引起的机会性感染也不容忽视,而其 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 HBV)感染值得关注。HBV 感染是全 球公共卫生领域难题,全世界有>3.5 亿人感染 HBV,每年有>60 万人死 于慢性 HBV感染[1]。我国是 HBV 感染高发国家,据统计,26 年全国 人群 HBV 抗体阳性 率 为 50.09% , 1~59 岁 人 群 乙 型 肝 炎 表 面 抗 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 携带率为 7.18% [2]。我国一项回 顾性讨论分析比较了 714 例 IBD 患者与 22 373 名健康对比者的 HBV 感 染率,结果显示 IBD 患者中HBV 现症和既往感染率为 40.62%,高于非 IBD 人群(27.58%)[3]。西班牙一项讨论总结了接受 TNF- a 抑制剂治疗的 89 例 HBsAg 阳性患者的资料,发现其中 35 例(39%)出现 HBV 再激活, 提示 TNF- a 抑制剂提高了 HBV 携带者出现HBV 再激活的概率[4]。目前部分文献探讨了 T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