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复习(2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1、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 年 9 月到日本留学,次年 7 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郁达夫后来弃医从文。1921 年 6 月,成为制造社发起人之一。(这位也是弃医从文哦),现代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抗日时期文艺界抗敌御侮斗争中的翘楚, 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民族解放殉难烈士”。(可做素材)2、本文是抒情散文,思路是:思秋(向往)——绘秋(五幅图)——议秋(第 12 节)——恋秋(最后两节),作品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3、五幅图: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4、秋色——落蕊色、灰土色、扫帚的丝纹色、蝉色、蟋蟀色、灰沉沉的天色、青布单衣色、斜桥影色、雨色——清,冷色调、悲凉秋声——鸽声/蝉声/风声/雨声/人声——寂静(以声衬静)、悲凉秋形——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落蕊的丝纹、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悲凉5、板书: (深味) 秋声 秋色 秋形五幅图(形散神聚)思路:思秋——绘秋——议秋——恋秋6、除了在景物的精心描绘中表达这种赞颂、眷恋之情外,还用了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情感:①、表现手法:对比;②、表达方式:议论及直接抒情;③、语言句式;④、修辞手法(排比,博喻、对比)。具体内容见下:①、表现手法:通过对比,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和北国之秋做比较,表明南方之秋比之故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真是相去甚远,从而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和抒发对故都的秋的情感。②、表达方式:除了抒情,还有议论来表情。A.最后一段抒情段,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直抒胸臆,以这种不可能的偏离现实的方式以“绝语”方法表达一种坚决态度,表达了作者喜爱“故都之秋”的浓烈情感,和开头我不远千里来赏玩秋呼应,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B/第 12 段议论段:作者一整段文字中外引证,来写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厚爱,感秋很普遍,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这些不仅加深了秋的韵味,而且这种秋的深味在北方才有,还是为了赞颂故都之秋,丰富了我们对秋的审美感受,丰富了文章内涵, “增加了语言的情趣”。③/语言句式上: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