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中人物性格的心理学分析(2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沉默的羔羊》中人物性格的心理学分析【摘要】《沉默的羔羊》是一部经典的心理悬疑电影,影片成功地塑造了 若干个个性鲜亮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和细致入微的场景布置,将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生动而又全 面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使一向艰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更容易被观众所了解和接受。本文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影片。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对人格进展的影响克拉丽丝是电影 《沉默的羔羊》中的一个主要角色, 她具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勇气和善良的心灵。然而,由 于幼年时有过一些特别的经历,使得她的心理始终存在着 某种缺陷。。克拉丽丝的童年是充满不 幸的,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便过上了受人 欺负和漂泊不定的生活。有一次,克拉丽丝在农场发现了一群马上将被屠杀的羊羔,看到羊羔们可怜的样子,她不禁起了怜悯之心,决定要偷偷放走这些羊羔。但是,羊羔们却围成一团不肯离去。无奈之下,克拉丽丝只好抱起一 只羊羔逃出农场,可最后她还是被发现了,不但没能挽救一只羊羔的性命,连自己也被送到了孤儿院。羔羊依旧是被宰杀的命运,而她也被送往 孤儿院,完完全全的沦为了栏中的“羔羊”。“羔羊”在圣经中 就是喻示着弱者,无力抵抗的一方。而从小失去母亲,又在十岁时失去父亲的克拉丽丝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弱者。在她抱着羔羊逃跑时,她想象的是她对自己心灵解放,童年的时候对自己的解放失败了,她的内心依旧一直承受着失去父亲的痛苦,她还是作为弱者的模样,随时面临着被宰杀的可能,耳畔时时想起羔羊凄厉的哀号声。幼年时特别的经历,使得她的心理始终存在着缺陷,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缺陷的存在,克拉丽丝从小到大都被一种莫名的恐惧所困扰。在追踪并且最终杀死了变态杀人狂“野牛比尔”的过程中,克拉丽丝战胜了恐惧,完成了自我的最终救赎,克拉丽丝再也听不到羔羊尖叫了。“野牛比尔”的杀人行为无疑也是受到了童年经历的影响,根据汉尼拔博士的分析, “野牛比尔”的母亲很可能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 “野牛比尔”缺少应有的照顾和抚养,痛苦的幼年记忆使得“野牛比尔”的心理发生了异化,他试图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来使自己痛苦的内心获得解脱。然而,与克拉丽丝的理性行为不同,“野牛比尔”选择了通过杀人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幼年时候的愿望。“野牛比尔”的杀人手段极为残忍,每 次杀害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