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我来做》教学反思《这些事我来做》是人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包括两框内容,分别是“家务擂台赛”和“愿做哪种人”。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通过和同学聊天以及电话访问家长等方式对本班学生做家务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90%以上的学生有过做家务的经历,但是很多同学由于家长反对、没有时间、不会做等原因,做家务只是一时兴奋 才做,不能坚持常常,更没有形成习惯。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时设计了“我做你猜”、“家务擂台赛”“这些事该不该做”、“这些事要不要做”等环节,试图从学生兴趣入手,使学生懂得做家务不仅有很多好处,而且更是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一份责任,从而渗透本单元的主题:学会承担家庭责任。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做家务”,进而产生“我要做家务”的情感认同。从课堂教学进程看,导入环节“我做你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这一点还比比较成功的。第二环节“家务擂台赛”学生进行“擦桌子”和“跌校服”竞赛,我在引导学生点评同学表现时做得不到位。过多地让学生评价别人做的怎么样,而引导学生评价“他为什么做得好,或做得不好”比较少,使学生认识只停留在了外在表现,而没有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第三环节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说出做家务的好处,但是对做家务是承担家庭责任的引导和延伸较少,没很好地呼应本单元的主题。第四环节处理的比较好,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做家务少的原因,想对策,找办法。其实,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因为“做家务少”的问题在自己身上可能也存在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做家务就会有正确的认识,就会实现情感上的认同。总之,本节课应用“三环四步活动式”教学模式,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由于活动式教学紧紧贴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高涨、思维发散,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当然,本节课肯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请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