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22—24 页“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学习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根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感觉并觉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点:三角形定义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在操作活动中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打算:学生每组打算小棒假设干根、多媒体课件。 课前游戏:我来提示你来猜 一、认识三角形的特征1、认识三角形师:同学们,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三角形?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一起看〔红领巾、自行车、交通标志〕。它们的面都是〔三角形,课件抽象出三角形〕,既然都是三角形,那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能上来指一指吗?2、理解“围成的含义。〞 师:我们了解三角形有三条边,那么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啊?谁情愿上来摆一个三角形? 指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师成心拨动小棒,问:这样还是三角形吗?看来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三根小棒要注意什么?二、动手操作,探究三边关系1、初步感受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师: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肯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还得动手〔试一试〕。每个小组有这四组小棒,和你们组的同学赶快动手试试吧。〔1〕5cm、7cm、10m 〔2〕4cm、11cm、10cm〔3〕4cm、3cm、10cm 〔4〕6cm、4cm、10cm 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 沟通:是不是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有〔第—、二组〕,那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呢,一起说〔第三、四组〕师生移动验证。师:有的时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三角形〕。2、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第—个结论。师:同样是用红黄两条边去配这条蓝边的呀,这两组能围成三角形,这两组却不能?这是为什么?课件出示:红、黄两边的长度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和蓝边围成三角形?小组内商量商量。集体沟通后小结:看来要围成一个三角形,红边加黄边的和肯定要大于蓝边。〔出示:红+黄>蓝〕师:老师这儿还有一条蓝边 10cm,假如红边长 6cm,黄边长7cm,能围成三角形吗?〔演示验证〕师:再来一组,红边 2cm、黄边 5cm?怎么想的呢?师:再来,红边 7cm,黄边 3cm,怎么样?2、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第二个结论。 师:再来,红边 3cm、黄边 15cm。认为能的举手,一起来围一围。 〔指生上台围〕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