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展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理论争论及其启示 摘要:支持 进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经济 学家们认为,进展 中国 家资本匮乏,而劳动力资源丰富,进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原则,有利于解决就业 问题 ;而反对者则指出了比较优势战略 理论 的三点不足,并认为,从长期看,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更多地促进就业。两方的争论,对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政策有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 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比较优势;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然而,我国的劳动力众多,加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进展可能会恶化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意味着,实现充分就业和加快产业升级两个,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是继续大力进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尽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一、主张大力进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 (一)有利于解决进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 绝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主张,进展中国家应该进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解决就业问题。例如,马斯顿就认为,“在资本稀罕、劳动失业或就业不足的国家里(即大多数进展中国家里),重点应该放在使资本生产率而不是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在生产一定产品有数种方式可供选择的场合,应该选择那种用一定资本费用可以达到最高产量的方式。”他的这个思想,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既然进展中国家最缺乏的是资本,那么在建立新 企业 时,与其耗资很多去建立合成纤维 工业 ,还不如选择轧棉工业和精纺工业,这样更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希克斯也对进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和就业问题做过论述,他写道,“我们已经知道,更高的工资会 影响 新投资所选择的技术。可以设想,总的来说,这些技术同在相应时间内原来可能采纳的技术相比,要更加资本密集化。”这种技术进步趋势与就业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大家知道,对‘进展中国家’来说,选择资本密集程度太高的技术,有可能使‘ 现代 化’部门扩大就业的速度比原来达到的速度慢。” 国内经济学家也大多认为,自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增长弹性明显下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像低就业增长或是无就业增长模式。胡鞍钢认为,我国自 90 年代以来,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增长弹性明显下降。1980 年—1989 年期间,我国 GDP 年均增长率为 93%,就业增长率为%,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在“八五”期间(1991 年-1995 年),GDP 年平均增长率为%,就业增长率降至%,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九五”(1996 年-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