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六年级 上册*15 金色的鱼钩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4 年 10 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红军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 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 年 10 月,第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 位于川西北,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连接地段,面积约在 1.52 万平方公里,海拔约在 3500 米以上。 草地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河道迂回曲折,水流滞缓,形成大片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形成草甸,浮于沼泽之上。草地的气候恶劣,雨雪、冰雹来去无常。沼泽里没有道路,渺无人烟,危险丛生。 红军战士面对自然条件的极度恶劣,还有缺衣少食的重重困难。在漫无边际的草地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不得不吃野菜,甚至煮皮带充饥。松潘草地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初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点击图标,听范读青稞 威胁 收敛 搀扶 抽噎 瞻仰搪瓷碗liǎn chān kē我会读xiéyēzhāntáng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尝试概括不同时间段对应的情节。时间段落情节老班长用针弯成鱼钩钓鱼,让战士们喝上了鱼汤,但他自己从来没有吃过一点儿鱼“ 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的真相,与老班长发生争论“ 我”因为知道真相咽不下鱼汤,却不得不在老班长的命令下大口喝下在大家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奄奄一息仍不肯喝鱼汤,最后壮烈牺牲一天有一次第二天挨了一天又一天第 3—5 自然段第 6—19 自然段第 20—22 自然段第 23—34 自然段 根据“学习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吧。互动课堂 这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默读课文,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再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 任务一 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饱经风霜。外貌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