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21* 三黑和土地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运用: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思维能力: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审美创造: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热爱。【课前解析】《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选自《苏金伞诗选》。苏金伞出生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渴求与热爱。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对土地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有了土地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关注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全诗几乎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词句,却能让读者在诗句中感到浓浓的喜悦、热爱和兴奋之情。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绘抒发感情,如:因为喜爱,“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简直是一张软床”;因为喜悦,“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生动鲜活的描写将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关注体裁:本诗属于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于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关注作者: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现代著名乡土诗人,也是五四运动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 年,《大公报》这样评价他: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194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下》《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关注背景:大多数农民以前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雇佣于地主,辛勤劳动的帮地主种地,自己却不得温饱。1947 年,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地土地改革运动,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大众,农民才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三黑和土地》写于 1948 年 9 月,即土地改革运动后,这首诗讲的就是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那种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满足农民土地革命的要求。土地革命使广大穷苦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不再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