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下) 第五章 结论 对前述讨论的讨论 上述分析显示:台湾人族群认同萌芽于日本人统治时期,但长期是一种文化认同,主要是民间行为,对台湾人国家认同影响不大。两岸争的是对中国统一方式的主导权,到了李─陈时期台湾问题从文化认同演变为政治认同──或曰国家认同。这不是特例,在维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内,族群认同常常演变为国家认同,即要求建立主权国家,这种「准马志尼式」156 的正当性正是陈少廷等人炮制「住民自决论」的动力所在,台湾的「民主化」似乎增加了这种正当性。而国际政治的现实则是:联合国成员中,90%是由多个族群组成的国家,主权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具有合法性。这是民族国家体系的内在缺陷。大量冲突由此产生,对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般认为,这种冲突不是武力所能消弭的,较好的处理办法是通过谈判达成妥协,确定双方分享的权力,减弱族群间的紧张,维护国家认同 157。 总体而言,台独的原因是复合的:权力、经济、意识形态甚至地理、历史因素都在起作用,但族群认同是主要原因。换句话说,构成「台独」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复合的,其中族群认同是首要条件。即使「美国军事支援」这一台独的重要动力,也与台湾人的族群认同密切相关: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支援台湾的原因中民主价值认同的成分在上升,「公投」也是台湾在打「民主牌」,在台湾人族群认同中,对「民主自由」的价值认同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美国军事支援」的原因有二:其自身利益的考虑,台湾人的族群认同 158。陈水扁在今年「就职演说」中强调「与日、美等国建立价值同盟」,原因也在此 159。 族群认同的视角有助于认清台独的本源。以它为基点,易于理清台独的缘起、进展与未来走势。这一视角认为:作为海岛的地理特征为台湾建立相对独立的族群认同提供了地缘便利,日本的五十年统治弱化了台湾人尤其是知识份子的汉民族认同,并培育出一批日本的认同者。二·二八事件在台湾人的族群认同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国民党的高压统治具有两面效果:海外尤其是美日台湾人在族群认同建构、台独的延续进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济进展、政治民主化使得台独势力汇流,民众的自我意识增强,也促进了族群认同,同时为系统强化这一意识提供了现实得可能。台独势力的有意识、有步骤的推动明显加速了这一过程,1980 年漂亮岛事件发生后,族群认同急速加剧,所以,民进党敢抢在解严前于 1986 年 9 月 28 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