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开展,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开展,社会竞争日趋剧烈,社会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自 1999 年大学生开场扩招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 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逝,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通过对近两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的统计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例如,2025 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 610 万,10 年则到达了 630 万,2025 年毕业生总数将突破 650 万。这个数字是庞大的,特别是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局部学校盲目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日益凸显,我国高校的大学生面临比拟严峻的就业形势。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一〕教育制度和就业政策的影响。首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与我国当前教育制度上的缺陷密不可分。大局部高校培育的学生质量不过硬,据局部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缺乏七成,甚至有局部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或者因为社会关系,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其次,政府的就业机制还不完善。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长期以来困扰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壁垒和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着。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 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 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附加各种条件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