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性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的运算性质的探究及推导过程,培育学生的“推理能力”、“等价转化”和“演绎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创新意识.(3)情感、态态与价值观:1、利用指、对数式关系启发学生讨论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培育学生注意探究、讨论、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大胆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2、对数运算法则可以把乘、除、乘方、开方运算转化为加减乘除运算,加快了运算速度、简化了计算方法、显示了对数计算忧越性,体现了所学知识实践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数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对数的运算性质发现过程及其证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1)对数的定义 ,掌握其中 a 与 N的取值范围;(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及两个重要公式;(3)指数运算法则(积、商、幂、方根)。 设计意图:对数的概念和指数的运算性质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学习新知前的简单复习,不仅能唤起学生的记忆,而且为学习新课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2、请同学推断以下几组数是否相等? (1) ,;(2),;提出问题:由(1)(2)结果出发,同学们能看出他们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点?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学会从特别到一般,寻求规律。新课讲解:请同学们沟通讨论得出结论,当底数相同的时候,两个正数的对数之和等于两个正数积的对数。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具体的来证明我们的这一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让学生体会“归纳一猜想一证明”是数学中发现结论,证明结论的完整思维方法,让学生体会回到最原始(定义)的地方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策略. 假如 a > 0 , a 1, M > 0 ,N > 0,证明: 证明:(性质1)设,,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 ∴, ∴, 即证得.结论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转化,把不熟悉的知识向熟悉的知识转化。利用指数和对数的关系:假如 a > 0 , a 1, M > 0 ,N > 0,那么事实上,除了上面的这个运算性质之外,人们在对数的运算和推理过程中,还发现了两个性质:(2); 商的对数=对数的差(3). 一个数次方的对数=这个数对数的倍那么,请同学们结合前面的性质(1)的证明以及以前的所学知识,对我们所给出的性质(2)(3)进行证明。3 分钟后同桌交换,看相互之间的证明,交换心得,并进一步讨论,是否能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