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学考试题库及答案第六章协调功能评定一、名词解释1. 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 奏和肌力。2. 共济失调:人体保持一定的姿势从事随意运动,需在大脑皮质、基底节、小脑、前庭迷路系统、 脊髓后索、视觉等共同作用下,依靠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相互协调完成,其中任何 部分损伤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 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和脊髓后索共济失调三种类型。3. 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的姿势下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姿势、平衡的运动的成 份。主要包括粗大运动。4.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时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运动的成份,这类试验包 括对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检查。5. 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共济失 调,多由中枢神经的传导本体感觉纤维(脊髓后索为主)、小脑、基底节、前庭器官及核的病变引起, 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二、填空:1. 协调运动评定方法包括、。非平衡协调检查、平衡协调检查。2. 协调是指人体进行 运动能力。协调障碍是用于描述以、和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能力。平稳、准确、有控制的。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三、问答题1. 协调评定着重检测哪几方面的能力?答:协调评定着重检测以下几方面能力:①评定对抗肌群间逆转运动的能力;②评定肌群共同协调 地完成运动控制的能力;③检查测定或推断运动的速度和距离的能力;④评定将肢体保持在某一位 置上的能力;⑤评定维持平衡和保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2. 试说明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答: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标准是:0 分不能完成活动。1 分重度障碍:仅能发起运动。运动无节律性,明显不稳定,摆动,可见无关的运动。2 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定。在增加运动速度时,完成活动 的节律性更差。3 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4 分正常完成活动。3. 简述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答: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是:4 分能完成活动。3 分 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较少的身体接触加以防护。2 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大量的身体接触加以防护。1 分不能活动。4. 临床常用的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试验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