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部分 教育学 1.教育学的讨论对象是讨论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学科还是科学?2. 教育学的讨论任务(一)揭示教育的规律(二)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2.1 教育学的产生与进展(一)《学记》——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二)教育学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三)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进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特拉普——《教育学讨论》——标志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3. 17-19 世纪教育学形成过程中的教育思潮(一)形式教育论 (洛克、裴斯泰洛齐,进展心里官能);(二)实质教育论 (赫尔巴特、斯宾塞、注重实科教学)(三)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裴斯泰洛齐、拉特克·夸)(四)国家主义教育 (爱尔维修、孔多塞、费希特、杰斐逊)4. 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派别(6 个)(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①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概念思辨的教育学。②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讨论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讨论。③ 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 主张用统计、实验和比较的方法探究儿童心理进展的过程及其智力进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⑤ 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不足之处:当他们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二)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①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②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 教育讨论必须采纳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④ 教育目的是培育完整的人格。⑤ 培育人格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不足之处:思辨气息很浓,过分夸大了社会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三)有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① 教育即生活。② 教育即个体经验持续不断地增长。③ 学校即社会。④ 课程组织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而不以学科和知识体系为中心。⑤ 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⑥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进展的差异性。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