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准则会计目标转变的背景解析【摘要】 会计 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其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本文通过对 2025 年和 2025 年颁布的新旧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进行比较,试图从会计国际化、会计环境的改善以及“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权衡三方面来解析会计目标转变的深层次原因,并分析其对 中国 会计未来 进展 的影响。 【关键词】 会计目标 会计国际化 会计环境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会计目标是现行财务会计理论讨论的起点,是决定会计核算体系为谁服务以及提供何种信息的基础。国际上现有的几种会计进展模式都是由服务目标不同而演变而来,因此,在新旧会计准则转换过程中对会计目标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准则的内涵。从具体内容上看,2025 年颁布的新 企业 会计准则已经把所有的信息使用者作为会计服务对象的目标,其具体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 经济 决策。在旧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描述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以政府为会计服务对象的目标体现较为明显。简而言之,会计目标的转变是决定会计准则具体内容的根本。 一、目标转变是会计国际化的要求 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会计目标是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广阔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是有用的;财务报表还应反映管理当局托付给它的资源受托责任或经济责任的实施结果。新会计准则中对会计目标的规定与 IASC 中的规定趋于一致。 20 世纪 60 年代,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进展。随着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加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市场风险的加大,出于优势互补、节约成本、降低税负和风险、增加利润乃至战略防卫和进展等目的,跨国公司的进展形式也在逐渐演变。当代跨国公司的最基本特征是在国外拥有对企业资产的控制权和企业经营的决策权。会计国际协调的初衷就是法律规范跨国公司的会计与财务报告,这是东道国乃至居住国政府对跨国公司实施监管的必定要求,也是跨国公司内部提高经济和财务决策、管理成本与效率、业绩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水平的需要。会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