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处置1、理化性质 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稀、丁烷、丁烯等,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石油气通过加压或降温以液态形式进行储存和运输,即为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体积扩大 250-350倍左右;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为 1.5-2(比空气重),液态相对密度(水=1)为 0.5(比水轻);在空气中扩散较慢,易向低洼地区流动和积聚,爆炸极限为 5%-33%。 液化石油气一般为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属于低毒类。常见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严重时出现麻醉状态和意识丧失。液化石油气一般加有特别臭味的醛类或硫化物,便于察觉该气体的存在。2、事故特点 (1)扩散快速,危害范围大。液化石油气一般以喷射状泄漏,由液相变为气相,体积快速扩大,形成大面积危险区。 (2)易发生爆炸燃烧。液化石油气爆炸下限极低,泄漏后极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爆炸或燃烧。 (3)燃烧猛烈,爆炸速度快。液化石油气燃烧火焰温度可达18000C 以上,爆炸速度可达 2025-0500m/s。 (4)处置难度大,要求高。液化石油气发生泄漏的容器、部位、口径、压力等因素各不相同,灾情复杂、危险性大,处置专业技术要求高。3、处置程序与措施 (1)侦察检测 通过询问、侦察、检测、监测等方法,以及测定风力和风向,掌握泄漏区域气体浓度和扩散方向。查明遇险人员数量、位置和营救路线。查明泄漏容器储量、泄漏部位、泄漏速度,以及安全阀、紧急切断阀、液位计、液相管、气相管、罐体等情况。查明储罐区储罐数量和总储存量、泄漏罐储存量和邻近罐储存量,以及管线、沟渠、下水道布局走向。了解事故单位已经实行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转、先期疏散抢救人员等情况。查明制定警戒区内的单位情况、人员数量、地形地物、电源、火源及交通道路情况。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和给水方式。分析评估泄漏扩散的范围和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危险因素及其后果。 (2)疏散警戒 疏散泄漏区域和扩散可能波及范围以内的无关人员。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尤其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和物资,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记录工作。根据动态检测结果,适时调整警戒范围。 (3)禁绝火源 切断事故区域内的强弱电源,熄灭火源,停止高热设备,落实防静电措施。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移动电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