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宇(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 南宁 5 3 0 0 2 8 )【摘 要】侗锦是侗族织绣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凝聚了侗族人民的智慧,维系着这个民族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有用价值、美学价值和讨论价值,非常值得讨论、挖掘和保护。【 关 键 词 】 侗 族 ; 百 越 ; 织 锦 ; 保 护 文章编号:1673-0380(2025)08 -0149-02侗 族 是 百 越 民 族 的 后 裔 , 自 称 “ 金 ”、“ 干 ”、“ 更 ”,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交界处。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 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侗锦以精致的工艺、 丰富的纹样、独特 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著名织锦之一,是民族织锦艺术中的一朵奇 葩。历史上曾是朝廷的贡品、官员们馈赠的贵重礼品。 今日侗锦 已走出国门,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200 8 年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 锦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拟从侗锦的历史、种 类、分布、民俗文化功能、进展与保护进行论述,以期与读者们 共 同 探 讨 。 一、 侗锦的历史百越民族是最早种棉纺织,且纺织技术曾一度处于领先位置。《吴越春秋》中有“越罗谷纱”的记载。《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南 蛮”好“五色衣裳”。唐李延寿《北史·僚传》中记载,“僚人能为细 节,色致鲜净”,这里的南蛮、僚人都包括了侗族先民。据《宋史·地 理志》、《宋史·地域志》中记载:北宋时,靖州等地纺织的斑细布、 白练布、白绢等均负盛名,有的成为朝廷的贡品。这些说明从两汉至 唐宋,侗族的织绣技艺有了长足的进展和提高,已经有了名气。到了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大大刺激了侗族 纺织的进展。此时侗锦已经进入了空前的繁荣进展期。侗锦也因工艺 精致、品质优良而广受赞誉。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当时 妇女之衣,“刺绣杂文如绶”、“织花细如锦”。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 子章在《黔记》中赞扬“侗女肤研工刺锦”。到了清代,侗锦更是闻名遐迩。以贵州黎平、从江、榕江河 流域、广西三江、湖南通道等地侗族织绣最为有名。康熙年间胡奉衡在《黎平竹枝词》中写道“峒锦矜夸产古州”、“松火夜偕诸女伴,纺 成峒布纳官输”。嘉庆年间李宗昉的《黔记》也赞扬,“黎平侗锦,精 者甲他郡”。乾隆邑人张应铭更有诗赞美黎平的“诸葛锦”,“苎幅参 文绣,花枝织朵云;蛮乡椎髻女,亦有巧手人”。这些都说明侗锦得 到了广泛的宣传和认可。直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