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区域地质第一节区域地层一、地层区的划分宁夏境内新生界覆盖甚广,前新生界基岩主要出露于贺兰山、香山、南华山、西华山、牛首山和青龙山山区及灵盐台地,南部黄土区沟谷中亦有零星分布。基岩裸露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19.1%左右,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依据各地区沉积建造的总体特征、地层层序、代表构造运动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及其有关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古地理条件、生物群落等,并参照《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宁夏分册)》的划分意见,将宁夏区内划分为 2 个地层区(华北地层区和祁连地层区)、4 个地层分区和 7 个地层小区(图 2─1)。1、华北地层区宁夏东北部属华北地层区的西缘,西侧以牛首山─六盘山深断裂与祁连地层区分界。区内地层特点与华北腹地基本相同,基底为太古界变质杂岩和早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及花岗岩组成,其上为浅变质的中、上元古界不整合覆盖。嗣后,广泛沉积了海相寒武系和奥陶系,晚石炭世至二叠纪为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和陆相碎屑岩沉积,中、新生代均为陆相地层。上、下古生界之间为一巨大的区域性假整合,除局部地段有晚奥陶世沉积外,广阔地区缺失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古生物群面貌主要属华北型。该地层区包括鄂尔多斯分区和鄂尔多斯西缘分区两个地层分区。鄂尔多斯分区(Ⅰ1)分区仅涉及本区东部一隅,大体位于东径 107°线以东地区,以沿桌子山东麓─平凉一线展布的车道─阿色浪大断裂为其西界。分区内多被第四系覆盖,第三系为陆相红色含膏盐碎屑岩沉积,仅零星出露于沟谷之中,前白垩系未见出露。据钻孔资料,中生界为陆相碎屑岩沉积,下白垩统厚达 1000 余米,侏罗系为含煤沉积,前侏罗系埋深超过 2000 米。鄂尔多斯西缘分区(Ⅰ2)分区位于华北地层区的西缘、鄂尔多斯分区西侧,呈一南北向的狭长地带,西与祁连地层区的河西走廊─六盘山分区相邻。区内出露有太古界中深区域变质岩系,上覆为长城系─蓟县系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建造,缺失青白口系,震旦系为陆缘冰水─冰碛碎屑岩沉积。寒武─奥陶系为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其中下寒武统具含磷的砂岩建造。上、下古生界之间有一区域性不整合界面,除南部局部地段有少许上奥陶统海相碳酸盐地层外,其余地区均缺失晚奥陶世─早石炭世沉积。晚石炭世─二叠系为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中、新生代均为陆相沉积,中侏罗统具含煤沉积。分区内包括下述 4 个地层小区。贺兰山小区(I12):为相对沉降较深的地带,自太古界至第三系,厚近 30000M。太古界和中~上元古界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