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心理素养的影响的论文 【摘要】实践证明,大学的心理教育课程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各高校要充分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于大学生心理素养养成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进展,特别是我国社会进入到转型期的阶段,社会压力逐步增大,社会结构大幅调整,这些都使当前的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感到各种压力交织增大。致使有许多大学生会感到社会现实与学校学习生活反差太大,有了无所适从、茫然若失和倍感迷茫的心理反映。对于适应环境、管理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和求职择业等现实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心理困惑和矛盾会日益突出和递增。所以,这些社会现实与学校的巨大反差,都在进一步的考验学生的心理素养,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进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由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基数较大,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长远进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重视。在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素养培育和心理素养健康的时代进展需求,更是当前高速进展的社会性要求和对高素养人才的需要。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健康有很大程度是要依赖于大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心理健康课程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措施之一。同时,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高校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途径之一。在心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都对心理教育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化的讨论和分析,摸索出来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内容、形式、教学方法和目标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进展状态,并且在其中有许多的问题出现,使得心理教育的教育程度和目标都很难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当前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 1.1 心理教育课体系建设上存在的差距对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影响 大学的心理教育课属于是大学德育教育的概念范畴,也是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关键环节,这些也都被人们所共知和共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开展这项工作时,由于所处的起点的不同,又因为没有统一的教学应用大纲,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计划、实施、总结等的不统一,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法律规范,也使得这门课程只能由每个高校自行解决和安排,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和体系,因而在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