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诸城汉画像石的讨论概述诸城汉画像石的讨论 :诸城是山东半岛腹地出土汉画像较多地区。早在清朝乾隆《诸城县志》中已有发现大型画像石墓的记载:“隧道、门栏,石皆巨丽”。修志者认为是“汉昌侯冢”。至今,境内已发现汉画像石墓 10 余处,收集到画像石 80 余件。 汉画像石 浮雕 羊头 立体雕 潍河诸城是山东半岛腹地出土汉画像较多地区。早在清朝乾隆《诸城县志》中已有发现大型画像石墓的记载:“隧道、门栏,石皆巨丽”。修志者认为是“汉昌侯冢”。至今,境内已发现汉画像石墓 10 余处,收集到画像石 80 余件。 一、诸城汉化像石总体概况诸城位于山东半岛的中南部,北连胶潍平原。南频南海。周围与莒县、沂水、安丘、高密等七县接壤,是鲁南、苏北通胶东地区必经之地。诸城北部为平原,间有缓丘,土地肥沃,适于耕种。潍河由西而东北穿越而过,沿河两岸水利灌溉非常发达。《水经注.潍河》载:浯水(潍河支流)经平昌县故城北,灌溉农田。灌溉的便利,为农业丰收提供了保障。这一带常常出土汉代铁质农具,其中两件呈三角形的铁犁铲头,有明显的使用磨损痕迹。先进铁质农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进展。南部的丘陵山区,分布有黄铁矿,层位浅露,便于开采。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在东武设计铁官,对冶铁生产设计专门的管理。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诸城境内共发现汉代居住遗址三百余处,这些丰富的遗存说明两汉时期,这里人烟稠密,经济繁荣,为汉画像石在这一带出现进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二、诸城的汉画像石刻,均出自墓葬中主要分布在境内的东、西、北部,潍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平原地带。所用石料有石灰岩、花岗岩、砂岩及火山岩。石灰岩来自临县,余者均产自境内。依据墓葬形制、出土随葬品与画像石的雕刻技法、题材内容等特征,参照其它地区有纪年的刻石资料,可将诸城的画像石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画像石,出自砖石结构的单室或双室墓中,墓室面积一般在3――6 平方米之间,画面主要刻在门楣与横额上,石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构图复杂,场面宏大;技法多种多样,风格细致繁缛。雕刻技法以浅浮雕为主,其次有凹面线雕、立体雕。凹面线雕只发现一例,在一门楣上刻车马出行图。石料为砂岩,略加凿修,有缺陷之处亦不凿平。立体雕主要刻羊头。晚期,约当东汉的晚期阶段,是诸城汉画像石的兴盛期。出现了多室的大型墓,内容题材,丰富繁杂。此时流行的雕刻技法为平面线刻,刀法简练,线条细腻,人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