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残茬覆盖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秸秆残茬覆盖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摘要:论述在东北辽河平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不同的覆盖模式对土壤墒情及风蚀进行监测,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出适宜该地区的最佳保护性耕作模式。通过分析浅松秸秆覆盖、压实秸秆覆盖、留茬 5cm 不覆盖、留茬 5cm 条带覆盖、留茬 5cm 全覆盖和传统耕作等 6 种不同的覆盖模式对土壤含水率、产量及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覆盖模式对土壤墒情及风蚀的影响不同。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土壤墒情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25)-04-0064-1 土壤侵蚀是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的土壤风蚀会直接引起土壤结构变坏、质地变粗、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降低。[1]因此,如何提高天然降雨的水分利用效率,防止水分蒸散发,提高作物产量、减小水土流失量,便成了农业可持续进展的关键。 针对东北辽河平原雨养旱作区域特点,通过 3 年的试验讨论证明,保护性耕作如秸秆残茬覆盖能够有效的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水分蒸散发及风蚀量,其作用效果是显著的。采纳不同的覆盖模式,对土壤墒情及风蚀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为该地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进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 试验设置 东北辽河平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主要以春冬季节农田休闲期为保护,以玉米秸秆残茬覆盖为基本形式,以压实、覆盖(秸秆及残茬)、少耕、免耕保护为核心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从播种前看 0~20cm 深度范围内,免耕覆盖不压实的含水率高于 TC,20~80cm 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含水率并无规律,不同覆盖模式下 10~80cm 深度的含水率均高于 0~10cm 深度的表层含水率。播种后在玉米生长期,在 0~10cm 深度范围内 STC、NNTC 的土壤含水率均低于 TC,20~30cm 深度的含水率均高于 TC;在 0~30cm 深度范围内免耕覆盖的土壤含水率均高于 TC;在 30~80cm 深度范围内不同覆盖模式的含水率均低于 TC。随着深度的增加,含水率也呈上升的趋势,表明播种后的土壤含水率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TC、STC播种前是经过翻耕的,土壤表层扰动比较大,失墒比较严重,所以表层土壤含水率比较低。总体来看,免耕留茬秸秆覆盖会减少水分的蒸发,避开了翻耕对土壤水分造成的散失,可明显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 2.2 不同覆盖模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