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过剩产能当断则断淘汰过剩产能当断则断 严重的过剩产能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进展的拦路虎绊脚石。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过剩产能,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将成为一句空话。 在 3 月的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今年要淘汰钢铁 2700 万吨、水泥 4200 万吨、平板玻璃 3500 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这样的表述,显示了中央政府攻坚克难的勇气,也多少隐含着对事情反复的忧虑。 单从数字上讲,这一任务清单似乎相当可观,可放到全局来看,简直九牛一毛。目前粗钢的产能一年为 10 亿吨,新增产能也在 3000万吨左右,仅仅淘汰 2700 万吨,相当于原地踏步扯平了。一年的水泥产能是 32 亿吨,淘汰 4200 万吨,连个零头不到。至于平板玻璃已连续 20 多年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产能过剩超过 93%,减掉 3500 万标准箱算个啥。 即便如此,要达成目标也谈何容易。历来淘汰落后产能总是上面决心大,下面顶住上,中间再来个肠梗阻,事情往往走过场。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这一回,北京已经立下军令状,可真正落到实处,还得当断则断动真格,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将无济于事。 阻碍淘汰过剩产能的都是过剩产能的炮制者,他们也是过剩产能的受惠者,其中既有地方政府,也有国家有关部门,还有银行金融系统等。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需要,他们本能地反对压缩产能,惯用手法是,先拿中央最惧怕的就业说事,流水线停了,工人下岗失业谁管?再祭债务风险杀手锏,工厂炸了,信贷谁还?银行坏账咋办?说来说去,无非拿财税减少、增速下滑、GDP 上不去那一套恐吓人,貌似公心拳拳,骨子里是怕影响地方政府形象、政绩考核、职务升迁等等。 淘汰过剩产能本是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动“奶酪”、得罪人、摧枯拉朽、除旧布新,乃题中之义,假如一切舒舒适服,毫无切肤之痛,算哪门子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啃硬骨头?多年来,包括淘汰过剩产能在内的许多事情搞不下去推不开来,莫不是因为碰到了利益格局的顽固堡垒被弹了回来。现在淘汰落后产能目标既定,首先不能顾忌利益相关方的推诿扯皮,而要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坚定意志一干到底。 淘汰过剩产能决非权宜之计。压缩过剩产能当然要尽可能减少经济波动、社会震荡,也应做好必要的财政补偿工作,尤其要大力创新,进展新兴产业,增加就业,让更多的人在利益调整中寻求新的机遇。在具体实施中,也要兼顾各方的实际困难。 但必须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