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建筑物水下补强加固技术讨论摘要:本文针对混凝土水下病害整治中传统围堰干法施工的缺陷,结合工程实例,提出水下补强加固新技术。由现场模拟施工试验并经工程实际应用表明,这一结合防渗、整体补强水下施工技术切实可行,水下浇筑薄层不分散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指标,满足工程加固设计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良好。 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病害整治的传统方法为围堰排水修补,该种方法施工所必须的围堰、基础防渗和基坑排水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1],而且改变结构受力状况,不安全因素增多。如何修补加固水下病害混凝土建筑物,提高修补质量,简化施工工艺,降低工程费用,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各种新材料的问世[2],以及潜水作业技术的进步,为病害混凝土水下补强加固技术提供了重要条件。为此,结合黄沙港闸反拱底板裂缝修补加固工程实际,经多方案比较讨论[3],提出水下补强加固新技术。 1 水下补强加固技术 反拱底板水下补强加固技术要点:(1)反拱底板裂缝处理。即水下沿裂缝凿槽,用 PBM混凝土嵌缝,用 LW 与 HW 混合液灌浆来填充底板裂缝和底板下孔隙,达到堵漏防渗的目的;(2)反拱底板补强,即在原反拱底板上(老混凝土表面凿毛)浇筑 20cm 厚 C20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为了克服新老混凝土结合强度低这一薄弱环节,内配 φ12@150 钢筋网,并用锚固钢筋把新老混凝土连成整体。 文献[4]表明,水下混凝土表面强度损失较大,质量不易控制。特别是浇筑厚度仅20cm 的水下薄层不分散混凝土,目前尚无资料记载。为了提高浇筑水下薄层不分散混凝土的质量,适当提高混凝土的设计标号,并实行加盖模板和泵送挤压两条工艺措施,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和减少混凝土与水的接触界面,从而确保浇筑水下薄层不分散混凝土的强度。 以上整个工艺均由施工人员(潜水员)在水下完成,并进行水下摄像,及时传送到岸上,监理工程师可以根据录像随时了解和检查施工情况,随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 2 现场试验 2.1 试验概况 2.1.1 试验模拟条件 为了验证水下施工的可行性、各种修补材料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性能以及施工质量的可靠程度,确保水下修补技术在工程实际中应用成功,特在黄沙港闸进行现场模拟施工试验。试验时尽量仿真。若直接在有裂缝的闸孔上进行,万一试验不成功,善后处理将比较麻烦,同时检查测试也不方便,故决定采纳浇筑试块的办法进行试验。试块垂直水流方向的尺寸按反拱底板原施工时两假铰之间的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