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临漳段堤脚坍塌抢险 漳河临漳段位于河北省临漳县。漳河河道出山后在平原地区河床时常变迁游荡,历史上漳河多次改道。由于堤防的土质较差,一遇洪水,常常出险。临漳段 42km 全属沙性河床,两岸大堤基本上也是沙土筑成,只是外层包有一粘土外壳。当地群众形容漳河河床土质是“龙头、凤尾、豆腐腰”,这个“豆腐腰”就在临漳,群众说临漳段的漳河河道堤防是“糠帮沙底”。 1963 年 8 月上旬,漳河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岳城水库 8 月 5日 24 时最大入库流量 7450m3/s,最大出库流量 4300m3/s。 岳城水库下泄洪水,临漳县首当其冲。8 月 8 日大洪峰通过临漳县境时,堤前水深一般在 2~2.5m,左堤的常家屯、砚瓦台,右堤的吴村等多处出险。8月 10 日漳河洪峰回落,岳城水库下泄洪水由 2950m3/s 减至 888m3/s。8 月 12 日后基本稳定在 500m3/s。在这种中小水情况下,右堤后屯约 800m 长的险工段相继出现险情。15 日险情继续恶化,直至 21 日严重恶化时,已有 300m 长的大堤坍塌大半。 在左岸险工段脱险的情况下,主流从左岸直冲右岸的后屯险工处(横流),淘刷右堤 300m 后转向中泓,大堤直立于主流边上,大堤外壳(包的粘土)已被剥除,内包沙土大块大块地被劈落。经技术论证,迅速拿出抢护方案如下: (1)下水牛。即主流直射正对的部位下 3 组水牛,每组 5 个,共 15 个,迎挑主流消其势,压其威,并向外推散其冲力。水牛是用 15~20cm 粗,6~8m长的桩木或檩木状的树干三根,一头用铅丝扎紧,另一头呈三角形支撑开,下到水里,树干上扎树枝。 (2)下柳枕。即在紧接水牛的下游下柳枕压跟护堤,防止淘刷。柳枕用柳树的树干、树枝捆扎,直径 1m 左右,长 10m 左右,内填砖石或粘土(当地缺少石料和粘土,主要用群众收集的整、碎砖块)。 (3)在水牛和柳枕的两头(上、下游)挂柳树头以防风浪冲刷。 从 8 月 21 日下午 19 时至第二天 9 时,4000 多人奋战一夜多,共下了水牛 15 个,下柳枕近 100 个(一个部位 3~5 个,最多的接连摞 8 个),挂树头 70多棵。 通过实行上述措施,大提及河岸均停止了坍塌,把主流推离大堤 10m 左右,大堤保住了,整个险段脱险了。 后屯险工段抢护成功的事实证明,在土质不好的险工、险段,用柳枕(即柳枝包捆砖、石或粘土)进行抢护是行之有效的,它既可以护根防止淘刷,又可以挂淤、落淤,巩固、扩展根基,是一种切实可行、方便有效的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