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8页企业产品最优品种数量确定一、导言现实中有趣的现象引发人们的思考,比如如果存在规模经济,为什么企业向市场提供多品种的同类商品?显然,用范围经济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再比如,历史地考察,企业向市场提供产品的品种数越来越多,是什么力量驱使这一发展?企业如何确定最优产品品种数量?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有两条思路(EatonandLipsey,1989):其一是区位思路(addressbranch),该思路假设消费者偏好分布于某些参数的连续空间内,不同消费者在这个空间内具有不同的最佳位置,即此空间内有不同区位,不同消费者具有不同区位。企业通过确定恰当的产品差异性和价格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霍特林(Hotelling,1929)提供了这一思路研究的基本范式。在霍特林之前,古诺模型(Cournot’smodel)讨论了生产同质产品的两寡头企业间的产量竞争,伯兰特模型(Bertrand’smodel)讨论了生产同质产品的两寡头企业间的价格竞争。霍特林的区位模型(Hotelling’saddressbranchmodel)研究了生产同质产品的两寡头企业间的竞争,在这个市场中,买方按地理位置分散,企业通过改变位置和价格进行竞争。用这种方法,商品被理解为其具有的特征(与需求相关的特性)包;在区位类比分析中,根据商品具有的特征的相对数量,某一特定的商品被认作为定位于一个特征空间中。每个消费者被认为具有他(她)自己最喜欢的或理想的特征的混合,这些特征都位于该消费者特征空间。如果消费者的偏好经常变化,则它们将广泛地分散于特征空间中;如果这些偏好比较相似,则它们将聚集于一个小的区域内。消费者借助相对价格距他们理想要求的相对距离,在产品类中选择他们将买那些(个)产品。于是,对于产品类中某一特定产品的需求依赖于它的价格、消费者区位分布、以及其他产品的价格和区位(Lancaster,1989,pp.1057)。Lerner和Singer(1941)把霍特林模型拓展为两个以上寡头企业间的竞争。在兰卡斯特(Lancaster,1966)的产品品质模型中,霍特林的消费者区位分布被第2页共18页第1页共1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8页产品品质所替代。兰卡斯特认为,产品由多种品质所组成的,某一特定产品具有特定的品质组合比例。其二是非区位思路(non-addressbranch),该思路假设事先存在一个所有可能商品的集合,消费者对差异性产品的偏好限定在该商品集合。企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产品选择和产品数量选择,即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在所有可能商品的集合中选择一个子集(哪些商品生产,哪些商品不生产),继而确定该子集中商品的生产量。对这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认为(Marshall,1919,pp.216),“……几乎每一种横向扩张趋向于增加大规模生产的内在经济,但是通常,产品种类的增加减少了在这个方向上的收益。”换言之,产品种类的增加减少了效率。大厂商生产那些最需要的产品和/或提供最大程度的分工;它们的产品范围决定于这一条件:多生产一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由于失去了规模经济)等于所所增加的收入(由于市场范围的扩大)(Vassilakis,1989,pp.824)。张伯伦(Chamberlin,1933)发展出自己的垄断竞争理论,大量相互竞争的厂商在自由进入的条件生产相互差异的产品。垄断竞争均衡不同于完全竞争的均衡,如果存在规模经济的话,由于产品的差异性,每个厂商的产量将小于最低规模产量,从而存在潜在的资源浪费。张伯伦均衡引起了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产品差异化从而企业向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不可分割的多余资源和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Penrose,1959);另一种观点则批驳张伯伦模型中的产品间对称性假设,卡尔多(Kaldor,1935)认为,差异性产品间的替代性是不对称的,从而竞争不是一般化的(generalization),而是区位化的(location),随后许多学者从产业的地理区位角度来研究竞争。斯彭塞(Spence,1976)和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1977)用代表性顾客概念发展了垄断竞争理论,并讨论规模经济与最优产品品种数量间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方面和企业供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