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0页第一、古代生活和政治礼仪古代政治礼仪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古代生活礼仪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中国古今餐桌礼仪第2页共10页第1页共1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0页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二、举止举止:指一个人的动作和表情。动作(坐、立、蹲、走及手势)和表情。举止,即一个人的表情、行为、动作,也包括人的体态语,它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心理、感情、素养和气质。个人的礼仪修养正是通过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个人礼仪的整体形象设计一个人的形象是一份特殊的资产,美好的形象更是无价之宝。塑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形象,是社交礼仪之基础。个人的整体形象凭借个人的:仪表、仪容、仪态来衡量。仪表侧重指人的服饰、化妆、发型等外部修饰;仪容侧重指人的面部表情、神色、目光、情绪;仪态则侧重指人的心态、语态、体态等表达信息请留意自己的举止未曾学艺先习德;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开口先有礼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像勿傲、勿暴、忽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举止的基本要求尊重他人。大方、得体、自然。把握举止的分寸。优雅、大方、自然的仪态就是一种礼仪潇洒的风度,优雅的举止,常常被人们羡慕和称赞,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往往凭借一个人的仪态来判断其品格、学识、能力和其他方面的修养程度。仪态,是指一个人的姿势、举止与动作。在中华民族礼仪要求中,“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对一个人行为举止最基本的要求。保持正确的姿势是构成仪态美的重要环节。一、站姿的基本要求站立是人们生活、工作及交往中最基本的举止之一。正确的站姿是站得端正、稳重、自然、亲切。做到上身正直,头正目平,面带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