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兴贤1、通假字践五帝、三皇之涂同“途”,治世的境界。2、古今异义(1)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古义:俗人,世俗之人。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2)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古义:直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3、一词多义(1)迩(2)轶(3)践(4)以4、文言句式(1)有贤而用,国之福也:判断句。(2)不责人以细过:状语后置句。(3)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省略句。一、结构图解二、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论证了中心论点——国家的兴盛、衰亡,能否任用贤能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得贤才者得天下,非知之难,而行之难矣。结合文章,畅谈千古英雄怀才不遇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千古英雄怀才不遇,原因诸多,结合本文,从统治者方面来看,有以下几点:①统治者闭目塞听,甚至刚愎自用,不能广开言路,虚心接纳意见;②统治者求全责备;③统治者忠奸不分,亲小人,远贤臣;④统治者墨守成规,挤压了人才发挥的空间。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徒:一类人B、博询众庶庶:平民,百姓C、不迩小人迩:远离D、跨两汉、轶三代轶:超过,超越答案C解析迩:亲近,偏信。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以任贤使能而兴以:介词,因为B、以母忧去职以:介词,因为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以:介词,拿、用D、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介词,表时间的界限答案C解析以:凭借,依靠。3、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有贤而用,国之福也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犹有贤能若是之众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A解析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为倒装句。4、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魏、晋而下,至于李唐②被创流血,至难也③犹有贤能若是之众④觉今是而昨非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答案D解析①至:到达。②至:极。③是:代词,代指前文提到的贤能之士。④是:与“非”相对,正确的、对的。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弃贤专己而衰专己:自负专断B、古虽扰攘之际扰攘:纷扰C、博询众庶询:咨询D、则谠直之路开矣直:正直答案D解析直:直言进谏。6、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B、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C、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D、在君上用之而已答案B解析B项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C、D三项均为代词。7、下列对“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一句中的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仲虺、伊尹、“三仁”都是贤者B、仲虺、伊尹是贤者,“三仁”是奸人C、仲虺、伊尹是奸人,“三仁”是贤者D、仲虺、伊尹、“三仁”都是奸人答案A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译文:有人才却不能任用,就和没有一样,能够不慎重对待吗?(2)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译文:不求全责备,那么官吏就能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了。文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读《江南录》王安石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