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聚焦“新时代的硬道理”)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谋新策、出实招。代表委员表示,新时代新征程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代表委员表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用技术集团D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代表说,通用技术集团与重庆理工大学共同推进纳米时栅技术产业化,广泛应用于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领域,助力国内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委员表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44.3万辆,比上年增长30.3%;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达5.4亿千瓦,增长54.0%;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增长23.3%。“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有利于培育发展一批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也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山大学D委副书记、校长高松代表说。202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3%,新动能不断积蓄。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D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委员表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代表说,哪个国家拥有先进科学技术,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哪个国家就更有可能赢得发展主动权。高松代表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新优势。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代表委员表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加快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依靠‘从0到1’的科技创新,通过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的技术突破,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于旭波代表说,2023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发挥创新主体作用,营造积极进取的科技创新环境,鼓励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新一代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将加速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深刻改变世界各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高松代表表示,应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赵宇亮委员说,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的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D委书记、董事长韩晓军代表建议,要通过优化重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