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常备药(1)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去痛片、消炎痛等。(2)治感冒类药:如扑感敏、康泰克、感冒通、强力银翘片、白加黑感冒片等。(3)止咳化痰药:如必嗽平、咳必清、蛇胆川贝液等。(4)抗生素:如氟哌酸、复方新诺明、乙酞螺旋霉素、先霉素等。(5)胃肠解痉药:如普鲁本辛、654-2等。(6)助消化药:如吗丁啉、多酶片、神曲等。(7)通便药:如果导、大黄苏打片、甘油栓、开塞露等。(8)止泻药:如易蒙停、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9)抗过敏药:如息斯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等.(10)外用消炎消毒药:酒精、碘酒、紫药水、红药水、高锰酸钾等。(1l)外用止痛药:如风湿膏、红花油等。(12)其他:创可贴、风油精、清凉油、消毒棉签、纱布。胶布等。家庭常备药物应注意什么?一般家庭必须贮备一些常用药品,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合理贮存:药物常因光、热、水分、空气、酸、碱、温度、微生物等外界条件影响而变质失效。因此家庭保存的药物最好分别装人棕色瓶内,将盖拧紧,放置于避光、干燥、阴凉处,以防变质失效。部分易受温度影响的药品,如胎盘球蛋白、利福平眼药水等,可放人冰箱内保存;而酒精、碘酒等制剂,则应密闭保存。(2)注明有效期与失效期:药品均有有效使用期和失效期,过了有效期便不能再使用,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散装药应按类分开,并贴上醒目的标签,写明存放日期、药物名称、用法、用量、失效期,每年应定期对备用药品进行检查,及时更换。(3)外观辨别:有的药物没有注明有效期,这就需要从外观上加以鉴别。如片剂产生松散、变色;糖衣片的糖衣粘连或开裂;胶囊剂的胶囊粘连、开裂;丸剂粘连,霉变或虫蛀;散剂严重吸潮、结块、发霉;眼药水变色、混浊;软膏剂有异味、变色或油层析出等情况时,则不能再用。(4)安全用药:每种药都应注明药名、用量、用法、适应症及不良反应。凡未经医生明确诊断的病,不能自己随便服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分别放置,以免忙中取错。药品应放在安全的地方,防止儿童误服。家庭用药的原则是什么?家庭用药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不要随便用药:症状往往是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随便用药会掩盖症状,造成诊断困难,甚至误诊。所以在明确诊断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用药。再者,药物有双重性,既能治疗疾病,也可能导致疾病,严重者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无严重症状时不必服药,尤其是镇痛类、解痉剂、洋地黄类、可的松类等药物,尽量以少用为佳。(2)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服用,彼此可产生相互作用,有时可使其中一种药物降低药效或引起不良反应。如青霉素类和四环素族合用,其抗菌效力不及单独使用。土霉素等肠道杀菌药与整肠生同时服用,会使整肠生失效,因为整肠生是一种双歧杆菌制剂,可调节肠道菌丛失调。因此若要一次同服数种药物时,应经医生或药剂师指导,以免因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失效。(3)注意服药方法:服药除了要注意时间、次数外,尚须注意方法。绝大多数药物是采取吞服的,但有些药物如酵母片则宜嚼碎后吞服。又如硝酸甘油片宜舌下含服,这样可以不通过肝脏的破坏而保证药效。(4)掌握用药剂量:用药一定要按剂量,超量服用可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可引起死亡。如老年人和小孩不注意退烧药物的剂量,可因出汗过多而使体温骤降,引起虚脱。怎样理解药品说明书?购买整瓶或整盒药品,一般都附有药品说明书,应仔细阅读理解。“药品说明书的最前端通常是药品的名称和许可证号,如×卫药准字第××××”号,表示该药由国内某省卫“生厅核准制造的;又如卫药输字第××××”号,表示该药是由国外制造输入进口的。(1)药名:药品的名称通常可分为商品名或学名。学名是全世界通用的,一般以英文表示,任何书刊杂志上出现的应是统一的名称。同一学名的药品可以有很多商品名,各生产商可以为它取一个商品名。因此不同的商品名意味着不同的厂牌,也意味着不同品质的产品。(2)成分:多指主要成分,其他附加物如安定剂、保藏剂等一般不在成分栏里列出。(3)适应证:该范围应由发证单位审查相关资料标准后才得以刊载,如果缺乏充分文献作证的功能不应刊登。(4)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