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油脂企业的品牌战略管理重庆市油脂公司是重庆粮食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成立于1979年,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生产、经营植物油脂油料的国有独资企业。现有职工450人,注册资金7000万元,资产总额4.07亿元。主要生产、经营菜籽油、一级油、调和油、芝麻油、花生油、棕榈油、亚麻油、桐油、木油花生、芝麻等油脂油料,现有储油罐容2.8万多吨,承担着国家和市级食用油储备任务。公司下设8个销售分(子)公司,2个生产基地,1个油脂储备库,46个具有连锁性质的“重庆市油脂公司专营店”,38个各区域经销商,所有者权益达8700万元,“红蜻蜓”食用油品牌无形资产总价值97512万元。多年来,公司坚持“立足本业,精耕细作”的经营方针,立足于“从点滴做起”的经营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红蜻蜓”系列产品为龙头,以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宗旨,以企业生存、发展、壮大为目标,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立足重庆、面向大西南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至今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专业经营油脂的企业,成为重庆市油脂经营主渠道,公司拳头产品“红蜻蜓”系列食用油在重庆乃至周边及川、黔、滇等地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成为西南地区唯一能够与“金龙鱼”、“福临门”等知名品牌齐名的品牌食用油。一、品牌战略管理的背景(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1979年,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国家启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改革的总体要求,国有粮食被明确分为粮、油两大主体,粮、油分离,分别进行独立管理。重庆市油脂公司应运而生,它是重庆市人民政府授权重庆市粮食局组建的专业食用油脂企业,主要职能是按照行政指令和计划统购统销食用油无自主经营权。从1979年至1992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粮食行业一家亲,政企一体,重庆市油脂公司的主要经营活动是根据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示,按照计划购入油脂油料在四川省内进行食用油脂调运,完成调运任务;在销售方面,凭票供应。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职工由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指标统一引进,企业内论资排辈,人才晋升制度按部就班,收入分配实行“大锅饭”。(二)市场经济体制促使建立新的经营模式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全国掀起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热潮,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国有企业按要求进行政企分离,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至此,重庆市油脂公司与行政主管部门脱离,开始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道路。在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企业彻底放开,外资、合资以及民营资本纷纷进入粮油行业,成立各种类型的企业和公司,市场化竞争逐步形成。1992年至1995年,重庆市油脂公司初涉市场化,拟通过尝试和摸索建立起符合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这一时期,各种经济形式和经济类型充斥其中重庆市油脂公司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程。公司首先尝试了多元化经营,拟建立综合性企业。除在重庆继续经营食用油外,南下北海,投资房地产,准备涉足房地产行业。但由于行业和地域跨度大,缺乏经营和管理经验,收效甚微。同时在重庆解放碑建立“白龙”商场,经营售卖小包装粮食副食品,但由于商超业态和小包装产品在90年代初期还未兴起,内地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较低,“白龙”商场经营困难,不得不结束。尝试多元化经营失败后,重庆市油脂公司总结出发展的方向必须是立足本业。但对如何做并未形成明确思路。首先尝试统购统销,即由公司统一采购油源,各分公司无采购权,只能代公司销售。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公司内部出现不同意见,认为这种形式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特色不符合和适应市场经济。为此,公司调整思路,尝试下放采购权限,各分公司可根据业务需要自行采购油源,安排采购与销售。这一时期,尽管各分公司经营成效较好,但暴露出更多更大、对企业长远经营不利的问题。一方面各分公司对购入油品品质标准执行不一致,导致市场供应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各分公司为抢夺市场恶性竞争。考虑到今后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在总结和分析“统购统销”和“分购分销”利弊的基础上,公司决定实行“统购分销”经营模式,即公司购进方面采取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