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3、经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教学重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教学准备:电脑课件、长方形纸片、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1、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就是我们学校举行的校园编织大赛的图片,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班的王芳同学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她织得有多快呢?谁来读题。生:她每小时能织这条围巾的41。师:每小时织41,根据这个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生:她2小时能织这条围巾的几分之几?师:提得真好,2小时织多少?怎样列式?师: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生:3小时能织多少?师:如果我想求她21小时能织多少?怎么办?生:41×21。师:真聪明,完全正确,那32小时能织多少呢?生:41×32。2、分析问题,理清关系。师:(指算式)可是同学们,我就不明白了,编织的时间有的是整数,有的是分数,你们为什么都这样列式呀?生:因为1小时织的41是工作效率,2、3、21、32是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师: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不论时间是整数还是分数,只要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设计意图]课伊始,创设了“校园编织大赛”的情境,让学生根据“王芳每小时能织这条围巾的1/4”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2小时、3小时能织多少?并列式解决之后,教师抓住时机借助旧知识顺势引出新问题:1/2小时能织多少?2/3小时又能织多少?此时,学生自然会借助于旧知识来思考新问题,并在新旧知识衔接点处,思考、交流、顿悟:虽然时间由整数变成了分数,但数量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从而借助于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巧妙地实现了知识间的迁移。二、数形结合,理解意义1、操作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师: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41×2、41×3、41×21、41×32),哪些是咱以前学过的知识?生:41×2、41×3。师:不错,41×2、41×3就是咱上节课学的分数乘整数的知识,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如果用这张长方形纸代表这条围巾,怎么能找到1小时织的41?赶紧折一折、画一画。(生操作)师:找得真快!来,在1小时的基础上涂出2小时织的部分,再涂出3小时织的部分,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师:(课件演示)瞧,刚才我们先找到了1小时织的41,然后很快又找到了2小时、3小时织的部分。看来,大家对前面的知识学得非常好,可是如果面对分数乘分数(板书:分数乘分数)这样的新问题,你们还有信心解决吗?[设计意图]此次操作,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有了找1小时、2小时、3小时织的做铺垫,再找21小时织的,思维就沿着坡度缓缓上升,有效地分散、突破了重难点。2、操作二:数形结合,理解41×21的意义。师:(课件演示)如果还用这张纸代表这条围巾,怎么能找到21小时织的,也就是41×21表示的部分呢?(想一想:我们要先找哪一部分,再找哪一部分?)先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然后再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开始吧。(小组交流,动手操作。)师:大部分同学都找完了,咱听听这两个同学是怎么找的?生1:我把这条围巾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小时织的41,然后再把1小时织的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21小时织的。生2:我也是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先找到1小时织的41,然后再平均分成2份,找到21小时织的部分。师:他们边指边说,很清楚也很有条理。我们看虽然这两个同学的折法不一样,但他们都是先找到了41,又找到了21。请问这个41是谁的41?生:41是这条围巾的41。师:你真会观察,这个41就是整条围巾的41,那这个21又是谁的21呢?生:我觉得是41的21。师:你们很会思考问题,这个21确实是41的21。师:(课件演示)瞧,刚才我们都是把这张长方形纸看作单位1,先找到1小时织的41,然后再将1小时织的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21小时织的,也就是41×21表示的部分,所以,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