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A组·(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下列图片说明了()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B.经营方式的个体化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D.灌溉工具的多样化3.《朱子家训》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物资匮乏B.男耕女织,自给自足C.传统农业,精耕细作D.自然经济,封闭保守4.《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5.《水经注》对某一项水利工程有这样的描述,“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这项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隋大运河D.漕渠6.《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000。田50亩值5000。用牛2值5000。”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7.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8.《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9.《唐六典·尚书工部》载:“少府监(掌手工技巧的事务)匠19850人,将作监(掌土木工匠之政)匠15000人,散出诸州,皆取材力强壮、技能工巧者。”材料直接反映了唐代官营手工业()A.政府管理混乱B.产品大多精美C.使用上等原料D.工匠技艺高超10.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11.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1429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②铸造业兴盛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④居民重视风水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2.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汉武帝时代起,史籍已经多见关于气候严寒的记录。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夏四月,陨霜杀草”……王莽时期严重低温的气候反常记录更为频繁。例如,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70年这120年间,有关气候异常严寒的记载多达20余起……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王莽本人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材料二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