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從說戲到編導-陳勝國製作單位:戲箱子○○時間:中華民國一年九月廿四日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页一、類別:人物紀錄片二、主旨及企畫精神:台灣的傳統戲曲多源自閩、廣兩省,唯一從台灣土生土長,並傳回福建,只有歌仔戲一種。歌仔戲原係宜蘭地方一種民謠曲調,以「落地掃」形式演出,這是歌仔戲的雛形,在吸收同期的其他戲種的養料後,使之在1920年代,就以大戲的風貌流行於台灣各地。歌仔戲早期演出的劇目很長,是由教戲師傅(講戲仙)從歌仔戲傳統曲目中的長篇故事拿來教唱,一個劇目往往很長,它是由若干故事片段組成,這些片段俗話稱「段子戲」,師傅是一折一折地單獨教唱,然後再將所學片段連接起來,師傅以口傳身授,學生靠死記硬背,一方面當時師傅和學生大都目不識丁,故事內容和唱詞只靠默記,才能一代一代傳下來,這樣不只內容會發生遺漏,也由於老師和學生受文化限制,無力進行新的更動。另外「講戲仙」要求演員一上場,就先把自己所演的角色與故事說一遍,這樣的演出方式,一齣戲都要拖到三個多小時才能演完,造成歹戲拖棚、觀眾不耐煩的現象。一個傳統的民間文化要能隨著時間的去蕪存菁,晉升為菁英(高等)文化之列,必須歷經以下三種程序:一、唱腔能形成流派:演員強烈個人風格影響後世的演員。二、有劇本的形成:讓演出可以有一定的規範。三、有表演理論形成:舞台演出動作有一定的規範,為所有演員遵循,也為觀眾所接受、熟悉。明華園看到這種沿襲百餘年的「講戲仙」的不好傳統,於是進行改革,將西方劇場的編、導機制引進傳統歌仔戲的製作,這才讓台灣的歌仔戲踏進「精緻」的方向,開啟再次被期待和探索的契機。明華園第二代排行第四的陳勝國就是站在這個浪頭上。本片就是希望透過陳導演的現身說法,為這股革新的力量留下歷史的紀錄。三、拍攝地點1.屏東縣潮州鎮,明華園戲館2.南部各縣市之公演場地四、紀錄對象記錄對象為台灣歌仔戲劇團明華園戲劇團總導演-陳勝國先生,台灣屏東人,1953年在萬丹出生,父親陳明吉先生(明華園創辦人),母親許秀花女士,本身為明華園第二代,台南市崑山國中畢業,本身為歌仔戲演員、編劇、導演,堪稱歌仔戲界罕見的全能人才,曾於1973年以《雙槍陸文龍》獲地方戲劇比賽南區最佳武生和編導獎,1982年以《父子情深》、1984年以《濟公活佛》、1987年以《劉全進瓜》獲得地方戲劇比賽冠軍,1995年獲青商會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擔任明華園編導20多年,創作不斷,且齣齣戲都有新意,近年更為子團編導民戲,以精湛定稿劇本戲取代過去民戲的演出方式,剔除流行歌與不合宜的低俗劇情,提高民戲演出水準,使子團演出機會大增,並獲好評。第2页共6页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页五、表現手法依照美國學者BillNicolas(2001)的觀點,紀錄片可以分為詩意型紀錄片(PoeticDocumentary)、闡釋型紀錄片(ExpositoryDocumentary)、觀察型紀錄片(ObservationalDocumentary)、參與型紀錄片(ParticipatoryDocumentary)、反射型紀錄片(ReflexiveDocumentary)、表述行為型紀錄片(Performative)等六種類型,本片屬於:(一)參與型紀錄片:拍片過程中,將不避諱導演與陳勝國之間的對話、互動,藉由導演的提問與被記錄者間的對話來製造話題,產生互動,以「真實電影」(cinémavérité)方式,讓觀眾猶如目擊者見證一切。(二)觀察型紀錄片:在蒐集被記錄者週邊的影像時,將以純粹客觀觀察式的「直接電影」(directcinema),來記錄陳勝國在編寫劇本及對指導黃字團演出的實況。敘事結構將以過去與現在事件為主線,順敘為主,過去經歷為支線。陳勝國先生專訪內容為主要軸線,口述在明華園的成長過程,歷經傳統說戲到將編、導機制導入傳統歌仔戲,進而開創台灣歌仔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拍攝時,因為許多事件均已發生,故必須藉由歷史照片與影像來補足大堆頭講話的單調畫面,甚至利用動畫來呈現佚失的資料及想像的畫面。為避免影片流於新聞報導形式,拍攝上要多捕捉生活上畫面,以平實的方式呈現陳勝國導演在編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