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6页专题七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与能力]1、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2、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过程与方法]1、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2、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3、阅读斯大林的一些文章、农业集体化情况等相关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难点: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过程: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背景1、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斯大林的个人品性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斯大林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在个人品性中有优良的一面,如坚定性、政治敏锐性、刚强而有毅力;但也有嫉贤妒能、粗暴任性、主观片面等缺陷。)第2页共16页第1页共1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6页2、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农民意识、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仍然在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国内)3、在资本主义包围下(国际环境)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1、社会主义工业化(1)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2)过程:1)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2)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3)三个五年计划①一五计划: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②二五计划:1933-1937,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③三五计划: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3)结果(成就):①1937年实现工业化,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4)原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5)特点: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片面追求高速度。③指令性计划(政府主导)。④追求高积累。⑤比例失调,粗放经营。(6)问题: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2、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①以落后的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②粮食供应的困难,出现粮食收购危机;③斯大林的决策(政策的转变: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斯大林大力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及其战争的威胁,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外因;急于解决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克服小生产者自发的资本主义趋势,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原因;发展粮食生产,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危机,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直接原因。(2)过程:①方针提出:1927年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