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8页改制“王牌”不能滥用用股份制重组国有资产,如同热浪扑面而来。凡有国有企业的城市,无人不谈股份制,无处不谈股份制。不少人认为这一举措表明我国的经济改革已经放弃了“只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才能救中国”的思路,实在是对政策的误读。对此还有一种目前算是主流的“专家”诠释:“判断一个企业或某个经济单位是不是公有制性质,应遵循三个标准:出资者本身是否是劳动者;劳动方式是否以联合劳动为基础;在联合劳动的基础上是否实现了资本的联合。”这种对现代经济中资本性质归属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说,和“股份制到底姓社还是姓资”一样,均属于“天堂的玫瑰花有没有刺”一类的问题。早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股份制就已在国营企业中使用过。但它的实践后果与理想目标并不一致。与九十年代初的“股份制改造”相比,时下“用股份制重组国有资产”的动机与目的显然有很大的差异。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改制的主要动机不同。当年的股份制改造目标在于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有不少国有企业虽经改制却未达到这一目标),股份制本来的集资功能倒被放在次要地位。而现在的主要动机却是筹集资金,目的是为了缓解银行危机。目标决定动机,各地“用股份制重组国有资产”毫不含糊地指向“集资”这一目标。有的地方采用让职工按职务等级认购;有的则采用职工自己出一部分钱(如百分之六十),另一部分则由工会从公积金中补贴;有的则从职工工资中逐月扣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十五大精神本来也只是提供一个思路,并没有提倡大家一哄而上,千军万马去挤“股份制”这一条独木桥,各地还得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形开药方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实践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只能说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思维定势在起作用,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按照中央精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里且不去谈运动式地用半强制手法让职工认购股票这一行为是否合适,只纯粹从长远一点的功利主义出发去讨论这种改造的实际效果。即使用股份制这种形式将社会资金筹集起来,还有个资金使用的效益问题,而后一点恰好是前几年股份制改造中出现的大问题。国有企业的问题不仅是资金短缺,更重要的问题是资金的不良使用。而这一问题从根源上讲,是由于国有企业中财产权利的私人化和财产责任的公有化。前些年用股份制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目的就是祛除这一病根,避免资源浪费。但由于股份制经济的运作对社会环境有其特殊依赖性,而中国直到此刻也还只不过是“模拟市场经济体制”,由于这一点,不少股份公司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只是成了“翻牌公司”,管理机制未变,经营班子的产生方法依旧,这种“股份制公司”往往在将集来的资金用完后,又再次陷入与国有企业类似的困境。我曾写过一篇《中国股份制:社会主义的免费午餐》,谈到前几年股份制改造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高层决策者和经济学家们想到的是改变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而企业的主要目标则在于其集资功能(这一次“改制”其实只是将地方与企业早就想到的集资功能在全国范围内加以规模性地发挥而已)。在不少地方,前些年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意义”主要在于给部分人提供了一顿“社会主义免费午餐”,让部分权力的不法使用者成功地进行了私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往股份制改造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一、没有建立有效约束经营者的外部机制。前几年“股份制”这张王牌失灵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解决“企业无上级”的问题。在正统的股东主权模式中,经理层的无能、怠惰第2页共98页第1页共9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8页以及道德风险都是通过外部股东来校正的,外部股东要发挥作用,则要通过一个有效率的具有评定公司价值和转移公司控制权的功能的资本市场。除此之外,还要通过一些其它的制度安排,如竞争性的“买卖”经理人员和职工的劳动市场。但我国目前的转轨经济中,竞争性的资本市场与劳务市场都是缺少的。改制后的企业经理层基本上还是通过上级行政命令指派,一些地区搞所谓“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受委托人其实也还是由政府按任命干部的方式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