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0页日本文化与日本企业管理在明治大学读国际政治博士的李永澍[shù][zhù]说,地震发生时他和大家一起下楼,然后在操场疏散,后来他才发现,自己的导师伊藤刚教授一直在办公室里继续工作。福岛市政府公务员高成志一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波,但按照往常训练的那样,等待地震停止后,他在关闭了各种电器后才离开市政府大楼。地震发生时,有一中国记者恰好在当地学校上课,他写道“当地震持续了将近三分钟后,稍稍有所减轻,老师要求我们什么也不要拿,赶紧离开教学楼……老师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掉了电源。”在避难所里,老人和小孩会优先得到照顾。在仙台市上山通(等同于上杉路)小学的避难所中,有工作人员分发完食物后,才发现忘记了一名老人。立即就有年轻人将手中的东西递给了这位老人。避难所里也没有难闻的气味和垃圾,所有进入休息区的人,甚至每一个进入避难所的人还被要求脱去鞋子,换上专门的皮拖鞋,以保持室内整洁。墙上还贴着各种指引,用多种语言写成,除日语外还可见中文、英文、韩文,甚至泰文等。同时,为垃圾袋标明分类也是必须的,即使在这种危难的时候,日本人也没有放弃垃圾分类的习惯。面对余震,日本人也表现得相当镇定,14日的深夜,余震再次袭来,仙台市役厅大楼开始晃动。睡在记者身边的日本人抬起头来观望了一分钟,见没有大的动静,又再次睡去。面对物资的紧缺,大家则用排队来应对。购买水如此,购买粮食如此,即使在加油站,即使面对几百米的队伍,几个小时的等待,所有的人都沉默地等在车里,无人按喇叭,也无人喧哗。买不到东西的人也不会抱怨,只是默默地朝店员点头致谢,然后转身离开。1946年,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他的《菊与刀》一书中就这样描述日本人:“要想理解日本人,首先弄清楚日文中‘各得其所’这几个字的意思”、“日本人做事爱循规蹈矩,这是有他们自己的理由的。因为在日本,只要你按规矩来,你就可以获得充分的安全感。”日本作家加藤周一亦将其概括为,日本人在集团行动中发现自我的意义,不承认主张个人主义的心理要求。直到今天,“不给人添麻烦”是日本人的常识,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插队、乱扔垃圾等都被视作给别人添麻烦的行为。“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第2页共30页第1页共3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0页(一)多神信仰与多元的思维和价值观模式“泛神信仰”,八百万神之众。主神和诸从神并存,自然神与社会神共存,土著神与外来神融合世界是多数的,世界万物都具有价值,世界的原理也是多数的不是一种取此就必须废彼,或者非此即彼的“二者择一”的原则,而是一种此亦彼亦、二者融一、“和平共处”,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的原则。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方面表现为旺盛的摄取欲和较少抵触的吸纳精神,表现在宗教观上则为多元信仰。日本的佛教可以娶妻生子,饮酒食肉,日本人的家中可以同时摆设神龛和佛坛,初生时参拜神社成为“氏神之子”,结婚时进教堂举行基督教婚礼,死亡后请僧侣诵经行佛教葬礼,皆习以为常等,就是这种多元信仰的表现。(二)更重视祭祀的宗教行为模式神道教既没有创始人也没有教义,而且也没有神的教导和严格的戒律。在万物有灵论信仰观念的支配下,日本人所谓的神事活动全年天连续不断。由公家朝廷和武家政权遗留下来的全国性祭祀或典仪活动,一年之中就有237项,全国民间的大小祭祀活动更是不计其数,仅仅一月份就有464项。(三)强调地缘性的氏神信仰和集团性家族氏神部落、地域氏神(“镇护神”、“土产神”)8-12世纪日本大量出现以地名为姓氏的现象。氏神信仰的最大特征是比起血缘更重视地缘性结合。在这样的氏神信仰下,人们为了祈愿共同体的稳定发展和自己及子孙的安全幸福,积极参加共同体组织的各种“祭”或“氏神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