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实施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元祥如何通过基地建设,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发展的指示精神,做好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我们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任务更加集中、思路更加清晰了。基地课程建设是当前社会实践基地健康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应该包括核心理念、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活动体系、管理评价体系、资源体系等等。无论是中小学,还是社会实践基地,都涉及到这些基本的要素。我们要从这些课程要素入手,加强基地课程建设与实施。一、基地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1.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德育为先教育部正在研究启动“立德树人”工程。基地从实践育人着手,是“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地的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基地的教育活动,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生活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渗透,要深入挖掘德育课程各要素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当然,这并不是说基地一定要开设独立的德育课程。在素质拓展课程中,对学生思想意识、积极的态度、对生命的理解等等,应该体现在课程的目标设计中。2.坚持能力为重基地的课程实施,一定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等等,要有一些核心的指标。现在很多人提出,基地建设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基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基地教学活动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性方面。社会实践基地,无论是专项基地,还是综合性基地、特色性基地,都要有发展学生核心能力的追求。长期以来,我们缺乏科学完善的中小学生核心能力表现的基本标准,以及有效的培养体系。基地的教学活动,在起点阶段就应该注重搞好顶层设计,注重理念建设和思想建设,注重培训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要坚持“三个注重”: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处理好学思关系是中国教育千百年来的精华。综合实践活动要超越模仿层面的学,引导学生基于问题,提升批判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学与思是不能分离的,基地课程的每一个主题,每一个活动项目,在总结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形成问题感,要有深度思维,注重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要注重知行统一。现在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只有知没有行”,基地的课程建设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行没有知”。我们到张家港基地去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的名言“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就是“行知广场”。这个基地的建设,从每一个方面都体现了“知行统一”的理念。我们基地的教育活动,一定要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我比较担心,基地的活动变成单一的“行”的过程——没有观念的重建,没有使学生获得对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以及自我的新知,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归纳,没有总结,没有对问题的探讨,没有感悟的提升。这是我们需要着力克服的问题。二、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价值定位(一)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类型1.附设性基地与体制性基地有人说,基地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我觉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基地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是双规,是并重的,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我们对基地教育功能的认识要重新定位,我觉得基地本身就是一所学校,在功能定位上,与中小学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基地教育虽处课堂之外、学校之外,但仍居课程之内、教育之内。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课外校外教育基地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一是实践资源优势,二是技术资源优势,三是社会资源优势,四是对社会情境的选择、平衡和净化。这次到张家港来,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张家港基地已经把周边的奶牛养殖场、生态农业园、科技园都纳入到基地的课程开发中来。这种做法非常好。基地也应该在教育活动中是开放的,在空间上是开放的,不是把学生圈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所以,每一个基地的负责人,都要认真考虑基地和学校的关系,和社区、家庭的关系。我建议,条件好的基地可以利用寒暑假的实践,面向家庭开展一些开放性的活动,例如亲子体验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