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并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心理学认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通俗地说,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1、理解数的意义;2、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4、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5、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6、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以上六条是建立和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任务,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下面从五个方面谈点个人粗浅的体会。一、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数感。数学源于生活,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提起“数感”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只要架起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那学生就不会感觉“数”离我们很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从生活实际中获取数感。如教师经常有意识的问同学:“大家观察我们周围,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后,就会利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我们班45个同学”、“我班有前后两个门”、“现在9点了”“现在的温度为20摄氏度”“我从学校走回家要10分钟”“我做出租车花了8元钱”“我的学号是5”“我穿30号的鞋”⋯⋯学生在切身地体会、感悟中了解数学与我们日常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数”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就会在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并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数感也慢慢的感性体验,从而形成数感。又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以下操作活动:(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2)数一数:学生点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3)掂一掂:让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4)找一找: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种外型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体验了“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身感受,并借对苹果等重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增强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四、在估算训练中发展数感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提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会估算的兴趣与技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感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有利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例如:教师事前准备好一袋100颗的豆子让学生看,估计有多少颗?学生的答案不一,相差很大,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原有感知水平。教师用手抓一把,让学生再猜约有几颗,数了以后证实是9颗,再抓一把,再猜:可能有二十多颗吗?可能只有4、5颗吗?让学生明确:两把差不多,数量不可能相差太远,估数要有一个范围。数了证实是11颗,比较两次的花生,第二次抓的个小一些,所以数量多一些。这样抓了几次后知道一把大约是抓10颗花生左右。学生通过估计抓一把大约有多少,先获得一个直观感觉,再通过均匀的抓几次,估一估,数一数,逐步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一把大约抓多少”的直观感觉。这时让学生再重估这袋花生的颗数,在原来估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对数量的感知水平提高。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