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第二章无菌术1、【名词解释】灭菌术: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2、【名词解释】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抗菌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3、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药物浸泡消毒法、甲醛气体熏蒸法、过氧乙烯熏蒸法4、高压蒸汽灭菌法(最普遍):适用于能耐受高温的物品,如金属器械、玻璃、敷料、橡胶等。5、煮沸灭菌法:是指将待灭菌物置于沸水中灭菌的方法。煮沸时间通常为30-60分钟。该法灭菌效果较差,常用于注射器、注射针等器皿的消毒。必要时可加入抑菌剂,如三氯叔丁醇、甲酚、氯甲酚等,以提高灭菌效果。6、手术区皮肤消毒:(1)离心形消毒:清洁刀口皮肤消毒应从手术野中心部开始向周围涂擦。(2)向心形消毒:感染伤口或肛门、会阴部的消毒,应从手术区外周清洁部向感染伤口或肛门、会阴部涂擦。不同手术部位所采用的消毒溶液由于手术病人年龄和手术部位不同,手术野皮肤消毒所用的消毒剂种类也不同。(1)婴幼儿皮肤消毒:婴幼儿皮肤柔嫩,一般用70%酒精或0.75%碘酊消毒。会阴部、面部等处手术区,用0.3%或0.5%碘伏消毒。(2)颅脑外科、骨外科、心胸外科手术区皮肤消毒:用3%~4%碘酊消毒,待干后,用70%酒精脱碘。(3)普通外科手术皮肤消毒:用3%~4%碘酊消毒,待干后,用70%酒精脱碘。或用1%(有效碘)碘伏消毒2遍,无需脱碘。(4)会阴部手术消毒:会阴部皮肤粘膜用1%碘伏消毒2遍。(5)五官科手术消毒:面部皮肤用70%酒精消毒2遍;口腔粘膜、鼻部粘膜消毒用0.5%碘伏或2%红汞消毒。(6)植皮术对供皮区的皮肤消毒:用70%酒精涂擦2~3遍。(7)皮肤受损沾染者的消毒:烧伤清创和新鲜创伤的清创,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创面基本上清洁时拭干。烧伤创面按其深度处理。创伤的伤口内用3%过氧化氢和1:10碘伏浸泡消毒,外周皮肤按常规消毒。创伤较重者在缝合伤口前还需重新消毒铺巾。7、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1.手术人员洗手后,手臂部不准再接触未经消毒的物品。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后,手术人员肩以上、腰以下、背部及手术台平面以下的无菌单,均应视为有菌地带,不可触碰。2.不准在手术人员的肩以上、腰以下和背后传递手术器械、敷料和用品;坠落手术台边或无菌巾单以外的器械物品等不准拾回,若需要再用则必须重新消毒。3.术中如发现手套破损或接触到非无菌区,应及时更换;衣袖如碰触有菌物品,应加套无菌袖套或更换手术衣。4.术中如无菌巾单等覆盖物已湿透或触碰有菌物品时,应加盖无菌巾单;如病人需更换体位另选切口做手术时,需重新消毒、铺单。5.同侧手术人员如需调换位置时,应先退一步,侧过身,背对背地转身到另一位置,以防污染。6.做皮肤切口前及缝合皮肤的前后,均需用70%酒精或0.1%新洁尔灭溶液再次消毒皮肤。7.皮肤切口边缘应以大纱布垫或无菌巾遮盖,并用巾钳或缝线固定;切开空腔脏器前,先用盐水纱布垫保护好周围组织,以防止或减少内容物溢出污染。8.手术进行过程中,手术人员除有关手术配合的必须联系外,禁止谈笑;避免向手术区咳嗽或打喷嚏;应随时警惕有无灰尘、小昆虫或汗珠落入手术区内。9.参观手术的人员不可贴近手术人员或站在高于手术台的平面,不得随意在室内来回走动;对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化脓性感染者,禁止进入手术室10.手术室内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并认真监督无菌原则的实施。第三章麻醉1、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的作用:延缓局麻药吸收,延长阻滞时间,减轻局麻药的毒性,减少创面出血。但在末梢动脉部位,如手指、脚趾、阴茎等处手术时不可使用。对于老年病、高血压、甲亢、糖尿病以及周围血管痉挛性疾病的病人可不加或少加肾上腺素。2、麻醉前用药目的:镇静和催眠、提高痛阈、抑制腺体分泌、抑制不良反应。常用药:安定镇静药、催眠药、镇痛药、抗胆碱药。、3.在行椎管穿刺时,出现第一个落空感觉,则提示穿刺针已刺破第四章体液与营养代谢1、男性约占体重的60%、女性约占体重的55%,两者均有+-15%的变化幅度。2、水的平衡:成人24h出入量为2000—2500ml3、体液平衡的调节:体液的正常渗透压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习通的调节来恢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