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史体系建构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一、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一、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1)王位世袭制: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3.西周:(1)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内容:①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②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影响:①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影响:实现族权与政权、国与家的结合,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3)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级森严。二、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得到确立。三、秦朝时期1.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权。2.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3.地方行政机构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机构。四、两汉时期1.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2.君主专制的加强: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加强。3.选官制度:察举制,举孝廉。4.监察制度: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一、远古时代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2.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养蚕和缫丝等技术。二、商周时期1.农业:使用少量青铜农具,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耒耜;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是集体劳作。2.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被称为“官营手工业”;商代人们已经能够烧制出原始瓷器,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铁器出现,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朝时商业就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贝成为了一种实物货币;西周时,在较大的城邑都出现了市集。三、春秋战国时期1.农业: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井田制遭到破坏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兴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手工业: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抑商政策开始出现。四、秦朝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统一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五、两汉时期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