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壕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石壕吏》作为一篇典型的叙事型诗歌,体会叙事性诗文的写作特色是必要的,其中的语言美、含蓄美都需要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诗文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把握。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面,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在事实的诉说中寄予了作者对安史之乱的控诉和对百姓的无限同情。所以,学习本课应该让学生深入地学习叙述性诗歌的写作特点,理解本首诗歌的主旨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在《石壕吏》这篇古诗中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诗歌的内容,而且要通过词句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内容到形式的把握上升至审美情趣的提高;更应该认识到国家的兴衰影响下的杜甫诗风的变化,从而体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的第一课时已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文本疏通、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感受不深;无法独立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另外,在朗读方面,学生的能力有限。这些都有待于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诗意,体会诗情,朗读并背诵全诗;2、比较杜甫前后诗风,体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仔细阅读课文,从中提取信息,概括人物性格,学习朗读技巧;2、通过反复阅读、比较,体会课文语言蕴含的信息;3、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大唐国运的兴衰来品读杜甫,赏析杜甫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重点】把握诗意,体会诗情,朗读并背诵全诗。【教学难点】比较杜甫前后诗风,体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2怀。【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引入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小组合作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导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往往用来形容那些在某项学问或技艺方面集大成者。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单单唐朝就大师云集,为什么“诗圣”的桂冠却单单落在了杜甫的头上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学习目标,进入学习情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走进杜甫1、从《望岳》看杜甫知人论世:PPT出示内容,指名一学生读。教师过渡:让我们一起背诵《望岳》,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PPT出示《望岳》。教师过渡:《望岳》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人生不会总是年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谁停留片刻。大唐王朝的国运在杜甫44岁那年发生了逆转,安史之乱爆发了!战乱爆发,国运逆转,对杜甫会有什么影响呢?2、从《春望》看杜甫知人论世:安史之乱之后,杜甫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他历尽千辛万苦,逃离长安,终于来到临时朝廷所在地凤翔县。他被封了一个为太子看守仪仗和兵器的小官。《春望》写于这年三月。教师过渡:“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写指名学生朗读“知人论世”,学生齐背《望岳》。指名学生朗读“知人任何时代,个人命运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尤其是杜甫这位现实主义诗人更是如此,伴随着大唐国运的变化,杜甫的诗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浪漫到写实,到忧国忧民到悲悯天下。设计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想从杜甫的诗歌以3实,虽然诗人这一年才45岁,但忧国伤时,思家悲己,早早地未老先衰。国家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个人命运又会有什么变化呢?3、从《石壕吏》看杜甫知人论世:皇上见他忠心耿耿,赏给他一个佐拾遗的八品小官,相当于谏官。杜甫虽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避免地被贬官了。从此,47岁的杜甫永远地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也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一路上,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逐渐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说能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