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7页《阿拉善生态保护的共赢发展----铁木日乌德嘎查项目》主讲:邓仪录音整理:叶露曦校对:邓仪讲座开始:思考与选择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为大在于细。今天我展示这个真实的故事。是想让不同视角、不同经历、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从故事里分享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这个故事要说的是一个叫铁木日乌德嘎查(蒙语意译),它的汉语名字叫做“贺兰队”,它是紧邻贺兰山上的众多村庄之一。在这个村里发生了一系列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我们在这个村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觉得是从几个方面去审视。在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中,全世界全国都面临着同样的冲突,一方面自然环境要得到保护但同时人类要生存,而且向往着活得更好,于是站在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就形成对保护与发展不同理解,也导致保护与发展成为一个悖论。要保护还是要发展?它们表面表达的冲突、在行动和理论差异的对立,特别在非此即彼的文化习惯中,它就更容易体现。我们会看到很多网上、文章里都在讨论这个全球性的问题。或许这个项目能通过它的历程展示项目是如何从实践中,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赢的道路的。第二个层面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让更多的人去思考和理解在中国自然保护行动后面,对自古生存在该区域内的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压力和不公平。通常森林保护、湿地保护、草场保护等行动中,我们通过真实的走进该区域,就会发现在保护自然的同时我们往往忽略到当地人的权利和利益。包括很多NGO的从业者和自然保护专业人士。例如80年代,我工作过的草海保护区,当时因为要保护湿地和鸟类。政府在很多科学家和职业人士的呼吁中,在那个出自办公室“抢救性保护方案”的引导下,强行把草海恢复成水面,成立保护区,进行保护湿地和鸟类保护。在整个保护行动中政府和“专家”习惯性地忽略了一件事——恢复水面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淹没了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且在后面十多年的草海湿地保护过程中,当地农民还得交纳被湖水淹没土地的农业税。从这些经历走出来后,我开始思考,当这片环境得到了保护,更多的人得到了环境效益的时候,生活在那片环境里的人得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想让大家理解,人民既要保护环境但同时还要活下去,那么他们的最终的收益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是如何进行的,牧业地区的经济收益怎么和商业接轨?在这样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政府、农牧民、商业和NGO的关系如何?在具体的操作进程中不同的NGO团队会产生结果不同的行动和视角。前段时间刚好有一个全国的NGO年会。我去听了一下,很多NGO上来就说和政府的冲突。说的是热泪盈眶,说的是很勇敢,好像每一个都是英雄和勇士。但是当NGO进入一个区域的时候都要和政府成为斗争关系的话,那么我们NGO未来的前途在哪里?所以我期待大家都能在故事里找到答案经验和教训。贺兰山保护了,搬迁的生态移民贫困了阿拉善是在内蒙古的西边。它有27万平方公里。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都在这个地方。这里就是一个荒漠化的地区。现在居住在这个地方现的人有20万左右。50年代的时候才3万人。阿拉善的自然状况可以分为3个环境区域:第一个是贺兰山(南北走向)的原始次生林,第二个是东西之间800公里长30公里宽的次生梭梭林带,到了最西端是黑河流域。历史上这几个区域的自然生态基本稳定,几千年来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养育了一个个的群体也蕴育了特殊的区域文化。我们从大的社会变迁缩小到贺兰队,它是蒙汉混居的一个村。这个村在目前为止分为两个居住点。一个叫黄土沟,一个叫贺兰第2页共7页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7页队。现有168户人,有620多人,刚好在贺兰山脚下。它的整个地下水是属于贺兰山南沟水系。该村1999年以前一直生活在贺兰山上,依赖着36万亩草场(这个草场还不单是草场还有灌木林、森林。)就这个村的人们主要是:一个群体是近200年来蒙古和硕特部落的人;第二个群体是上世纪20、30年代的时候,宁夏那边因为抓兵或是仇杀等原因单户慢慢的迁移过来的;第三个群体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