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二次会议·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论文2002年12月17日至21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崇尚和谐与社会发展韩增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化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44)“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英]A.J.汤因比)【提要】当代世界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趋势,诸如: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高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生态环境劣质化的趋势、文化上磨合沟通的趋势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趋势等等。其中,形成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念之间的磨合沟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有所差異,也各有长处。有差異,就有矛盾。因此,在世界上不同文化磨合沟通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局部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摩擦和冲突。然而,从世界发展的大方向来看,这些摩擦和冲突不过是支流而已,文化发展的主流应当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求同存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自觉地了解和弘扬崇尚和谐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关键词】中国文化,崇尚和谐,社会发展,世界和平。一.崇尚和谐的中国文化以推天道而明人事为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念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师法自然、法地则天。而天地自然的最大特点,就是和谐。所谓“天地之气,莫大于和。”(《淮南子·汜论训》)因此,崇尚和谐、追求和谐,就成为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1.保合太和儒家和道家共同尊为经典的《周易》(汉代称作《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典。其核心内容,即是阴阳之和、阴阳变易。《周易·乾·彖传》曰:“保合大和”。南宋哲学家朱熹注曰:“大音泰,后同。……大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今通称“大和”为“太和”。王弼、孔颖达皆以太和为高度的和谐。张载以阴阳二气处于最高的和谐状态为太和,并称“太和”为“道”。朱熹发挥张载的太和说,以太和为“阴阳会合冲和之气”。王夫之全面继承并发展了张载的气论学说,以阴阳二气合一之实体为太和,所谓“太和,和之至也。”([2]第1页)张载、王夫之宣扬太和,所强调的是:世界万物虽然各有差異、相反相争,然而,相反相成、相灭相生。总体而言,相资相济、相互补偿是主要的,对立面之间的和谐是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归宿。正如王夫之在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周易外传·说卦》中所说:“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参见[4]第185-186页)。金景芳、吕绍刚释曰:“保为常存,合为常和。‘保合太和’,使太和之气常运不息,永远融洽无偏;万物得此气以生以成。”([3]第14页)纯阳不生,纯阴不长,阴阳合而万物生。以天地自然为模本的《周易》六十四卦,就是以象征纯阳、纯阴的乾、坤二卦为开端的。其餘六十二卦,皆为阴阳交合的产物。此外,在卦爻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内卦与外卦中两相对应的爻画,分别为一阴一阳者,称之为“相应”。“相应”,即是阴阳之和。“和,相应也。”([汉]许慎撰:《说文解字》)这种崇尚和谐的思想,是易学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灵魂。2.知和曰常《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独一无二的,独一无二之道禀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产生第三种中和之气,由中和之气而产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中和之气。中国文化将和谐视为世界上常住而有效的自然规律,并以能够认知这一规律为明智,即所谓“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五十五章》)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合”与“和”通。“夫合者,和也。乃阴阳相合,其气相合。”(《三命会通·论支元六合篇》)“天人合一”实为“天人和一”,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当效法自然、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