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效课堂”说开去发布时间:2014-3-2410:45:33信息来源:作者:浏览次数:48【大中小】从“高效课堂”说开去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员裴光亚先生为我校老师讲学作者:刘升文章来源:华南师大中山附中武汉市教科院数学科教研员、数学科主任、中学特级教师裴光亚先生来到我校,为全体教师作了题为“从‘高效课堂’说开去”的讲座。他说,近年来人们对“高效课堂”的追积极而热情的追捧,反映了教育领域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愿望及对课堂教学现状的不满,不过很多人对“高效”的理解比较片面,虽然也对“高效”注入了很多元素,但有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和“高效”联系了起来,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一些人为了追求“高效”而提出了“三讲和三不讲”的说法,即老师在课堂上只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而“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的”。可以说这“三讲三不讲”一时大行其道,甚至几近流行,这样的提法及做法是值得商榷的。裴老师说,很多大师的做法是让人非常敬佩的,比如张景中先生、沈元先生等在一些人以为“三不讲”的地方,却讲得那样倾情,那样有特色,那样的激动人心,那样的出人意料,那样地令人震撼,所以沈元先生之作用于陈景润,陈景润就证明出了“1+2”的猜想。福建师大的孙绍文教授说:语言教师最大的难处就是面对学生一望而知的课本,要讲出他们一望无敌的奥秘来。虽然是“一望而知”,但孙先生还是要讲,而且把讲作为对语言教师最大的挑战。至于“三讲”,说只讲易混、易错、易漏点,就可以防范混淆、防范错误、防范遗漏,其实大谬不然。我们曾经用了多少方法来应对错误——什么错题集、错题卷、常出现的错误,甚至老师假想出的错误等等,在错题上反复警示、反复训练,这种通过防范错误本身来防范错误的办法,究竟有多大效果?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反思吗?这种做法实际上只注重了结果却忽视了学生的经历、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忽视了学生的经历后的教训,蛮横地把结果与过程隔裂开来,学生缺乏了这些,也难怪他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屡犯同样的错。他说,“三不讲”提法是错误的,因为老师的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的轨道,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又可使学习活动展开,整合学习成果,处理学习问题,展望学习前景。之后裴老师对高效课堂做了一番描述,他认为可以把一堂课分为开局、中局、结局三个部分。高效课堂的开局应该引导学生“愤和悱”,开启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兴趣,使其有学习的愿望。课堂的中局,是一堂课的主体,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能力的生成、情感、态度、视野、价值观的发展,据此把老师的教学分类为:奉送真理、阐明真理、教人发现真理。比如对一个问题,我们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甚至对学生的问用“规定”为这样,这是“奉送真理”;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阐明真理”;而老师围绕某个主题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经历、去尝试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这是说“教人发现真理”。理想的教学设计是教人发现真理,当无法找到引领学生发现真理的路径时,我们才会阐明真理,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奉送真理,奉送真理这是我们老师的最后防线。结局环节或告诉我们的收获,满足学生内在的需求,或提出问题为下一次课作铺垫,让学生有一种对新课的企盼。最后裴老师说,实现“高效课堂”要坚持三项原则,即“坚持价值引领,坚守学科本性,坚信以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支点”,注重选择或者构建适合的方法。我们老师必须明白,知识很重要,但比知识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重要的是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其实最应该做的只有二件事: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思考;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遵循学科本身的规律来学习。裴老师虽然没有明确给“高效课堂”一个界定,但他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引起了每一位老师的深入思考,“高效课堂”是怎样的模式,有怎样的标准,已经显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观念的不断更新,使得我们从单纯的追求知识到重视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的引导、视野的开拓、价值观的形成。